大脑理解抽象的事物十分的废力,而且记忆起来并不像具体的事物那么稳固,需要经常的反复回忆才能加固这种抽象的记忆。相反,越是具体化,越是结构化的东西大脑越是容易理解和记忆,并且记忆的十分牢固。因此,我们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隐性化的东西不利于记忆,显性化、具体化的东西更有利于记忆。
一切的理解、记忆都是从思考开始,思考本质上就是一种隐性且十分抽象的东西,所以我们很难具体化的形容出来。我们经常陷入自我思考中,这种思考本身就很难让人察觉出来,因为内隐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只能以一种更高层级的东西来反映出思想,间接的将思想显性化,这样我们才能大致模糊的看到思想,比方对话,手语,声音,图片………
文字是比思想更高一层级的抽象化工具,因为它是有形的,能被看见。因此它能被思想依傍,反映出思想,把隐性的思想显性化,也正因如此(显性化了思想),思想在我们大脑中留下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记忆理解也更加牢固。
写作其实就是说话,说话就是大脑在思考,思考就是大脑在脑中对自己说话。换言之,无论写作还是说话,都是把隐性的思考给显性化,而写作更是把抽象,不可见的思想,写成可见的文字,用文字间接表现出思想,也正因如此,思想得以被保存下来。那么我们可以总结,写作是思考的过程,是将隐性化的思想变成显性化思想的过程。
读书为什么要思考?为什么要写感想?
从浅层面讲,读书是借别人的大脑思考,我们不过是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而已。如果不思考,我们大脑中留存的记忆会非常少,因为没有建立强化的链接,你可能读过之后什么也不记得。
相反,如果思考,这个时候你就不是简单的重复作者的精神过程,也不是借助作者的大脑去思考,而是运用自己的大脑去重复、去思考自己刚才的整个思考的过程。你看似重新走了刚才那段路,但整个过程都是靠你自己完成,没有任何人的帮助,你是用自己的思考完成那段路,你是用自己思考去完成刚才自己思考的那段过程,那么作者的思考就不再是作者的思考,而是已经成为你的思考的一部分,或者说在你思考的过程中,已经把作者的思考融入到了自己的思考体系中,因此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作者思考的过程,而是用自己的思考去完成的,只不过你的这种思考和作者的思考一模一样,所以有时你可能误认为自己是重复了作者的思考,并没意识到你是运用了自己的思考,且你的思考中早就包含了作者的思考。
但思考本身是隐性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你思考的过程确实是建立了链接,进行了强化,可这种链接,强化并不十分的稳固。如果不经常回忆,随时可能被遗忘。比方说灵感、顿悟、觉悟等,常说灵光一闪,如果不当时立马记下,事后很容易丢失,就算拼命回忆,寻找,也很难找到当时那种灵感。所以,要想强化理解和记忆,就得把隐性的思想变为显性化的思想,这样看得见,摸得着的思想才会深刻,记忆和理解才会牢固。
因此,写作是最好的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