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挺不错的一本书,让人想到了《在路上》以及看到美国战后垮掉一代的影子,可这本书又传递出一种答案,告诉那些对生活不安,焦虑,迷惘以及想要探求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的人应该如何的面对,整本书还是挺正能量的。
书中印象最深的人物是拉里,他青年时代参加空军险些丧命,队友牺牲了自己才让他幸免于难,也正是这次经历彻底改变拉里的思想和态度,他踏上了探寻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的路。他从一个迷惘,不安,焦虑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内心宁静,平和,自由,豁达,超脱,谦善,成熟的人。
整本书非常巧妙的是把三个不同的青年安排在同一起点——他们都是在同一个美国小镇一起长大,之后每个人选择的人生道路不同,最后导致他们日后的命运自然不同。读者阅读时自然会对每个人进行对比,进而引发出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命运的探讨,这样的人生见解确实对每一位读者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拉里,伊莎贝尔,索菲就是这3位主角。
拉里是理想主义,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财富,他是绝对的理性,却有失感性。他虽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他却清醒的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他是迷惘,不安,痛苦的。但他有一颗勇敢,强大且坚定的心,任何的困难和挫折都丝毫动摇不了他的决心。他永远都是直面困难,向困难前进,尝试着去解决困难,因此他一直都在寻找着答案——关于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我被他那句“我认为一个人能追求的最高理想应该是对自我的完善”给打动。我也被他的行动所打动,他追求的是存在,意义,价值,超越,自由,解放,智慧,无限以及自我完善。自从他决定离开常人走的道路时,他的人生就是一场赌博,因为很难知道他是否会成功,追求答案之路必将困难重重,这刚好贴合了书名(刀锋——刀的锋刃不易越过,得救之路,智慧之路必将困难重重),但我依然倾佩他的勇气,胆量和毅力。
无疑拉里是强者,那种不能被物质打败的强者,他能忍受物质的匮乏,却不能承受精神的贫乏。虽然不知道拉里最后的结局,但我相信拉里是幸福的,他实现了超越,他的精神是自由的,富足的,充实的。他超脱了物欲,色欲以及其他诸多本能的需求。无论在哪,他都能宁静,平和,谦虚的对待。
不过相对常人,拉里又是幸运的,他有一笔固定可观的收入,不用为生存发愁;他是孤儿,举世无亲,自然心中也不用有任何的顾虑。因此他可以一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答案,而常人恐怕还要为生存苦苦的挣扎,就算摆脱了生存还要顾虑到家人的感受。所以常人当不了拉里。
伊莎贝尔是实用主义,或是现实主义,她追求的是一种物质财富。她既理性又不失感性,她从一开始就能清醒的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她知道青春转瞬即逝,生命短暂,因此她追求的是物质,财富,地位,享受。她感性上能懂拉里在追求什么,可理性上又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她理智上知道和拉里结婚后的结果不会很好,可感性上又不愿意接受自己放弃拉里,因此她是矛盾的,痛苦的。可她仍然会清醒的做出明智的决定,并且在之后用其他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痛苦,她是聪明且十分现实的女人,这不能怪她,每个人的追求不同而已。
她没有拉里那样勇敢,强大,坚定的心,但她也不怯懦,不胆小,不逃避。当生活中的困难、挫折迎面而来,她也会选择直面的面对,她既会享受物质的富裕,也能忍受物质的匮乏,并且她会顺应生活的规则,朝着阻力最小的方向前进,让生活朝着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向发展,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十分聪明,智慧的女人。
索菲是虚无主义,她是在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很难说明她追求的是什么,她有理想,爱好诗歌,但又没有勇气去探寻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只能说她有理想又逃避理想;她活在现实的世界中,但现实的世界又让她痛苦,因此她又选择逃避现实的世界。她用酒精,毒品,淫乱,浓妆艳抹,放纵,堕落,暴力来麻痹自己,让自己沉湎于一种虚幻的美好的理想世界,但又活在现实的世界中。这种生活方式确实让她逃避了理想和现实的世界,让她存在于理想和现实夹缝之中。在醉酒状态下,我想连她自己也分不清什么是现实,什么是理想。
索菲本质上算是一个好女孩,只是生活的挫折和环境改变了她,让她堕落。她的内心并不像拉里那样勇敢,坚定和强大,甚至连伊莎贝尔那样的勇气和坚强都没有。因此在面对生活的苦难和挫折时,她只有选择逃避。酒精,毒品,淫乱,暴力,放纵……是她逃避的最好证明。
可以说拉里,伊莎贝尔和索菲3个人,3种不同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方式,这也决定他们不同的人生命运。如果说生活有很多选择,拉里无疑会选择最具有挑战性,最困难的那一个;伊莎贝尔会选择阻碍最小,对她最有利的那一个;索菲会逃避选择,或者说她会选择“逃避”那一个选项来逃避其他的选择。
无论是拉里,伊莎贝贝,还是索菲,我都感受到一种美国精神,即使生活再怎么不堪,再怎么堕落,颓丧,可他们身上依旧保留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激情,向往,渴望………
整本书还有一点收获,那就是法国上流社会并不看重道德,比方道德把爱和性捆绑在一起,普通人觉得一夫一妻就应该保持忠诚。可法国上流社会,即使结了婚,夫妻双方也可能有各自的情人。他们把性和爱单独分开,认为性是一种需求,一种交流,一种社交,因此有各种寻欢作乐;而把爱当成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精神需求。干嘛非要把“性”和“爱”强行的捆绑或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