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很喜欢三毛的一句话:人类往往少年老成,青年迷茫,中年喜欢拿别人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较,因而觉得受挫,好不容易活到老年仍是一个没成长的笨孩子。我们一直粗糙的活着,而人的一生,便也这样过去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感觉,当代国人更容易焦虑、迷茫、抑郁,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有些浑浑噩噩,最后到闭眼也没搞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追求是什么?想怎么活?
相反,西方人好像更懂得生活,更明白生存的意义,他们大多数都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和追求,而不像国人那样被社会裹挟着前进,当然,我也不否定他们的个人意识强于社会意识,要不然也不会那么多罢工,游行,示威.
个人其实也很迷茫,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有人说是精神没有跟上物质,物质富裕了,但精神还停留在原地,导致精神的贫乏和物质富裕不匹配。换句话说,人的精神没跟上他们的动作。
人这一辈子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绝大多数人的一生好像都是读书——考大学——毕业——找工作——恋爱——娶妻生子——买房买车——退休养老—带外孙………每一代都周而复始的循环着这平凡的一生。
我们从小被教导要有理想,理想是什么?在懵懂的时期,我也不懂,只知道被灌输了科学家、发明家、警察、律师、医生……现在回想年幼无知的自己,简直觉得有些可笑。那时的我连这些职业都还没完全搞清是什么,怎么就会傻傻的决定自己以后要做什么呢?我连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都还没确定,却早早的就被定了型……
等到大了点,有了一定阅历,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老师告诉我要好好读书,考大学,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等上了大学,有了一定独立意识,社会告诉要好好工作,好好赚钱,买房买车,才能取到老婆;等有了工作,身边的同事朋友陆续结婚生子,我也慌了,也跟随着他们走了相同的路。
这一路下来,我好像完全是被社会给引导地向它希望的方向发展,感觉自己像浮萍一样被社会裹挟着前进。至始至终都是社会告诉我:我需要干什么,做什么。我也潜移默化中把它的想法当成是我自己的想法。于是乎,我们好像都是被一个塑了形的模子一起被加工制造出来。
但,这真的是我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吗?如果是,为什么我还会迷茫?还会焦虑?还是不明白生命的意义?我想啊想,终于好像意识到:读书,考大学,买房买车,娶妻生子……并不是我的目标,那是社会对我的目标,是它强加在我身上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更多是为了满足社会对自己的发展需求,而我(个体)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就必须替社会去完成这一系列的需求和目标,或者说这是作为个体的我必须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否则社会的不完整性又会反过来影响到我(个体)的发展。
生活的智慧告诉我两点:1、不要用言语去干扰别人的生活;2、别用别人的大脑思考去自己的人生。如果我把社会当成一个人的话,那么绝大部分人都是用社会的大脑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那么我还是我吗?我和其他人都是共用一个人生模板?我和“他”又有什么区别呢?于是绝大部分人便在这种浑噩中过完一生。
赚大钱,买豪宅,豪车,取个漂亮老婆,然后一辈子什么也不做,就吃喝玩乐,这是绝大部分的真实写照。可为什么那些有钱人一样不快乐?他们明明实现了绝大部分一辈子的梦想和追求,却快乐不起来?我想,这些都是社会赋予给我们的目标,并不是我们自己的真正目标,因此我们并不明白生活的意义,生存的意义。另外我们混淆了理想和懒惰,“一辈子什么也不做,光吃喝玩乐”那不是理想,是懒惰”。
学习有2种方式,一种是继承,一种是自我发现。继承是再认识的过程,我们向书本、学校、老师、社会学习,通过他们的认识获得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如果局限于继承,我们将永远被局限于他人所告诉我们的东西。
自我发现是一种探索,靠着自己实践,去体验、去探索、去反思、去总结提炼概括,不断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从而发现更多的可能,它打破了继承对我们的限制,我们再不单单是被人塑造,我们也在靠自己塑造自己。
我想国人的教育、文化更偏向于继承,缺乏对自我探索的培养。可作为个体,每一个都是不同的存在,这需要自我探索来实现。我们缺乏自我发现,意识不到自我的探索,更多的是注意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的探索,忽视了自我的发现和探索。因此,很容易混淆了社会和“我”的区别,错把社会的价值、目标当成“我”的价值、目标。我们不能把社会的意义,社会的价值套用到作为个体的我身上,因为答案不匹配,就算得到社会的价值,目标和意义,那也是社会的,不是个体的“我”的,两者永远是不等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