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思维的产物吗?

人是环境的产物———从“个体——客观世界”认识思维,认识人。 人生是一个不断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把个体与客观世界联系到一起。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为思维。思维是个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是个体不断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思维产生于这一过程,并为实现这一过程服务)

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发展的,个体为了适应客观世界,也跟着不断的变化、发展,而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思维。我们可以认为,认识过程、思维过程就是认识着的主体、思维着的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思维的对象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思维产生于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并为实现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服务。但客观世界又是不断变化的,发展的,思维自然也跟随着不断的变化着,发展着,而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思维又不断的被应用,不断的形成,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融合,不断的完善,而思维本身也是过程和变化的过程。

因此,从整体上看,思维是高度动态的、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应用,不断形成,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在应用思维的过程中,又不断的形成新的思维,新的思维又融入到已有的思维体系中,思维就这样不断形成、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思维。因此,可以说,思维是在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高度动态的活跃的过程……

比方说,你知道“Je taime,Je tadore”的意思吗?由于你没学过外语,所以你的思维中并不存在外语思维,这几个字母对你而言顶多是几个符号,没有任何的意义。现在我告诉你,这句话是法语,意思是我爱你,那么你就能获得意义,获得理解,并把它和中文“我爱你”以及英语“I love you”联系到一起,由此你获得了新的思维,但整个过程中,你都处在思维过程中,你应用了已有的思维,且形成了新思维。因此,你的思维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完善的。)

客观世界是由环境构成的,环境代表着客观世界。而规则构成了环境,环境是规则的聚合。因此,从根本上讲,客观世界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环境可以代表客观世界,规则同样可以代表客观世界。“个体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个体适应规则的过程。”

那么个体适应规则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规则本身是一个过程。个体适应规则的过程就是个体应用规则的过程,同时是规则具体化的过程,而整个过程就是规则本身。个体作为规则的对象参与到规则中,按照规则的内容做出符合规则的行为,这一系列构成的整个过程即规则的具体化过程。

从个体方面看,个体应用了规则,根据规则作出一系列符合规则的合理行为的过程,即规则具体化的过程。

简单说,个体适应规则的过程就是个体应用规则的过程,而应用规则过程就是规则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个体适应规则的过程本身就是规则。人不过是规则的对象,服务于规则

但从头看起,规则是个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是个体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而客观世界本身由规则构成,个体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本身就是规则具体化的过程,或者说这整个过程就是规则本身。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是规则的产物,人是环境的产物。

思维是个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是个体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规则也是个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是个体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那么,我们能说思维即规则吗?或者人是思维的产物吗?

我们可以这样说,也不可以这样说。

可以这样说的前提条件是,必须承认思维是产生于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并为实现这一过程服务。思维是个体适应规则的过程,规则是个体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规则具体化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具体化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说思维是由一系列规则组成,思维即规则,规则即思维。人是规则的产物,人是思维的产物。

我们不可以这样说的原因是,忽视了个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即思维,想当然的以为思维可以凭空产生,忽略了客观世界对个体的影响,认为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来改造世界。比方说,想象力,白日梦,各种奇思怪想等,这个时候的思维不是规则,只是头脑中各种信息的随意组合。此时,我们可以说人是规则的产物,但不可以说人是思维的产物。

换个角度看,客观世界是由规则构成的,思维是个体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那么思维就是个体适应规则的过程,适应规则的过程本身就是规则的具体化的过程。因此,思维本质上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是在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应用,不断形成,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我们把个体作为一种主观世界,那么思维就是主观世界的反映。主观世界是因为客观世界形成,主观与客观的相统一的结果就是个体适应了客观世界获得了生存。

人总是在自己现有的精神世界的支配下反映客观世界的存在,主观世界未必就一定会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即思维会在主观世界中将之前习得的各种规则打乱重新组合,以此获得新的规则或思维——可以理解为想象力,但这种在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新规则或思维未必和客观世界的规则或思维相一致,那么这种思维就不属于是规则。因此我们也不能说人是思维的产物。

可又说回来,思维是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过程,产生于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并为实现这一过程服务。那么在个体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或者说人适应规则的过程中),个体除了应用原有的规则适应规则,也根据客观世界的变化不断的调整,修正规则,从整个发生过程看,个体也是在习得新的规则,发展规则,完善规则的过程。

换言之,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不断形成,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此时,思维即是规则,规则即是思维,思维由一系列规则构成,并且在思维的过程中(指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不断的形成,发展,完善。那么我们可以说:人是规则的产物;人是思维的产物。

打个比方,你知道俄语的“你好”怎么写吗?因为你的思维中没有这种思维,所以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写。现在我告诉你,“привет”就是俄文中的“你好”,于是你应用已有的思维,即中文的“你好”,学会了俄文中的“привет”,并将两者联系起来得到了意义,实现了理解,形成了新的思维——即привет纳入到自己思维的体系中,整个过程中,你都处在思维的过程中,在思维的过程形成了新思维,发展着思维,完善着思维。

(思维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人对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如何证明人是思维的产物?

大部分人的命运从出生起已经被注定,他在不知不觉中被规则塑造,按照社会要求的路劲来发展自身,最后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社会的分工过程中,成为社会的一份子。

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教育,教育是有针对性的,有选择的的向个体传授关于世界的知识(这些知识称为思想)。而知识是思维的载体,个体读书学习,受教育的过程等同于个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了思维,而这种思维已经是被有选择,有针对,事先已设定好的。那么按照思维的过程,个体的思维不过是在按照前人事先安排好的思维路劲形成,发展的。因此,大部分个体不过是思维的产物,从社会建构主义来看,个体不过是适应文化的产物。

(教育是现象,现象中深藏着思维,思维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切的教育中都蕴含同一种规律,无论教育的形式是怎么样,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课内教育,课外教育,团队教育等等,其中蕴含的规律是知识是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工具,教育中所提供的知识都已是被筛选过的,根据这种限定范围内的知识,最后发展出的思维也是教育规律所预期的,因此,大部分人不过是教育的产物)

试着想一下读书经历,大部分接受教育的人生经历基本大同小异,循规蹈矩的十几年读书生涯,好像一切都是根据规则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文科还是理科?然后分发下来的教材,按照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教学策略,之后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展开,小学几年,中学几年,高中几年,然后就高考,进行一波筛选,上岸的晋级,继续接受大学教育,没上岸的接受另一种教育(社会教育)——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分工,然后一切按照事先的规划走,最后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接班人,参与到社会分工中。

从头看下来,我们看到的书本,接受的信息,全是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标准,获得知识自然也是大同小异,那么大脑中形成的思维肯定也差不多,因此,我们的思维不过是他人思维的产物(是他人思维事先设定好的),我们可以说人是思维的产物。

既然已经搞清楚思维的本质,那么再提升一个层面,人为什么要学习?

思维不是凭空产生和生成的,人头脑中的思维是有限的,不完善的。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只有通过学习(或个体与客观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思维才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形成,不断的发展,不断完善。客观世界是思维的来源,是思维形成的材料。学习不过是发展,完善思维的过程,同时也是应用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就是认识的过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认识活动,而认识的活动就是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认识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而思维产生于这一过程,并为实现这一过程服务,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形成,不断的完善,不断的发展。

换言之,思维是个体适应规则的过程,规则是个体适应客观世界的过程,客观世界是由一系列规则构成的,因此这个过程即是规则的具体化,也是思维的具体化。因此,我们可以说思维是由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并在个体适应规则(或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的应用和不断的生成的过程。

(比方说,バナナ,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如果不告诉你,它可能就是几个符号,但我告诉你这是日语,并且是香蕉的意思,而香蕉的英文是banana,那么你就理解了这几个符号的意思,并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指向了现实中的水果——バナナ—banana—香蕉,这个过程中你应用了已有的思维,并且形成了新的思维,而这整个过程又是思维的过程,因此思维是在思维的过程中形成着,发展着,完善着)

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发展的,或者说,构成客观世界的规则是无限的,而思维仅是个体大脑中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是有限的。要想客观世界中的规则变成个体主观大脑中的思维,个体就必须能动的参与到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中来,只有在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思维才能不断的生成,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因此,人需要学习,需要不断的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才能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思维。

简而言之,客观世界中的一切都是个体大脑中主观的未成为思维的思维,而思维的产生必须是在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换言之,只有在认识的过程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个体才会与客观世界发生相互作用,而这个过程就能把客观世界中的未成为思维的思维,真正变成个体大脑中主观的思维。思维即是这个过程,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形成,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人通过书本,演讲,交流,研讨等方式的学习,是最便捷,也是最高效的认识过程,自然也是发展思维最快的方式。

(比方说,日语中的“バナナ”是什么意思?由于你没有学过日语,所以并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也不构成你的思维,但现在我告诉你,这个词的意思是香蕉,那么你就能理解它,并且把它和香蕉,以及英文banana联系到一起,你应用已有的认识获得了新的认识,或者你应用了已有你思维获得了新思维,而这整个发生过程即认识过程或思维过程,你是在认识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认识,发展着认识,完善着认识)

再说的明白点,思维的形成需要有加工材料,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思维加工的材料,但个体大脑中的材料有限,因此思维是有限的,不完善的,需要发展的,于是个体通过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不断的从客观世界获取思维的加工材料,于是思维不断的形成,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完善。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学习能让个体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适应客观世界。(因为个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经过个体大脑的反映,个体才有了思维——认识到了客观世界)

再回到现实,回到此时此刻的思维,回想刚才发生的过程,那算什么?上面整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我们刚才进行的一切过程,包括此时此刻,都处在思维过程中。这一切的发生,本身就是作为个体的“我”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我”因为阅读了x本书,书中某个问题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想解决这个问题,但牵扯出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思维,于是“我”调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各种思维,不断的重组,不断的调整,不断的从外界(客观世界)搜集资料,最后得出一个算解释得通,稍微能让自己满意的答案,而这整个过程中,我应用了思维,也习得了新的思维(即答案)。而此时此刻的“我”不过是监视了“我”的发生和产生。

updatedupdated2023-06-07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