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的存在与发生

行为决定事情,事情也反过来影响行为。积极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事情,积极的事情反过来影响积极的行为的产生,那么行为和事情之间就建立了一种链接,好的行为产生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也影响好的行为的发生。

比方说,有的小孩子喜欢把房间搞得一团乱,每次父母收拾整理干净,小孩子又会再次把房间弄的一团糟。整个过程中,房间一团糟是因为小孩的行为,而且是一个重复行为。

在最开始的时候,小孩子的行为可能并不会把房间搞得乱糟糟的,只是有时候乱,有时候不乱,但大多数时候都是乱的,由于安全感的需要,人会更偏向于熟悉的环境,在潜意识中认为熟悉的环境会更加安全,这有利于在危险中及时调整自己的反应。

那么小孩子在习惯这种乱糟糟的环境中,无意间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条件反射,即为了安全感的需要,他会主动进行某种行为,把房间弄得一团糟,哪怕你屡次把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在他的潜意识中认为房间本该一团糟,这种本该一团糟的事情作为某种条件影响到小孩子做出一定行为,最后的结果是导致房间真的一团糟。(在潜意识中房间本该是乱的,但现实却是干净的,这导致认知冲突,或者说,期待与现实不一致导致了不平衡,人的大脑是无法忍受不平衡带来的压力,为了恢复平衡,所以触发或导致了规则——即条件反射,的发生)

整个过程中,事情影响了行为的发生,行为的发生也决定了事情的产生,而产生的事情又将再次影响到下次某种行为的发生。

同理,我们反过来思考,有的小孩子总喜欢把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好像有洁癖,因为他习惯了在干干净净的房间中活动,这给他安全感。如果房间脏乱差,他会失去安全感,变得坐立不安、焦虑、痛苦,于是为了恢复安全感,他会做出行为,把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

整个过程中,干干净净的房间作为一种条件存在潜意识中(即事情作为条件是在长时间的行为——事情中适应环境的需要产生的),而这种条件会影响小孩子做出行为(形成条件反射或规则)———即把房间真的收拾的干干净净。

简而言之,事情作为条件影响到行为的发生,行为的发生决定了事情的产生,而产生的事情又强化了潜意识中的条件——即事情作为条件这一行为(加深事情在大脑中的印象,事情又是作为条件存在,那么相当于加强了这种在大脑中存在的条件)

那么行为——事情到底是什么呢?它们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我们把行为——事情称作为规则、规律或条件反射,即事情遵循一定条件、规则或规律就肯定发生,或者说,行为因为规则、规律或条件反射而必然产生事情。

比方说,因为地球的自传产生了日夜交替现象,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现象,地球的引力产生重力现象……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再分析,行为和事情是什么?行为是一类动作(思想或身体上的),事情是一类刺激,规则是“刺激—动作反应(动作或思想)”的过程,即按照规则的内容(刺激—动作)就会产生符合规则内容的反应发生,也可以理解为规则是以一类动作对一类刺激作出的反应

在爱整洁的孩子的大脑中,房间本应该是干干净净的,如果房间脏乱差那就会变成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引起一类行为的产生,行为的结果就是把房间收拾的干干净净。(规则就是行为到事情的过程,是行为与事情之间的关系)

反过来,在调皮的孩子的大脑中,房间本该是乱糟糟的,如果房间被收拾的干干净净,反而不适应,这时候房间干净就变成一类刺激,刺激引发一类行为,行为的结果是导致房间真的变得乱糟糟,或者说把房间搞乱的整个过程就是规则具体化的过程——规则是“刺激——行为”(即行为—事情)。

那么再深入,刺激是什么?反应是什么?刺激是意识,反应是行为。意识影响行为,行为也反过来影响着意识,并不是意识决定了行为,也不是行为决定了意识,而是两者双向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初次的行为影响到初次的意识的产生,初次产生的意识又将影响到二次行为的发生,而二次发生的行为又将影响到二次意识的产生………如此循环往复,“意识——行为”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重复进行着。但行为和意识的发生又是在特定空间中发生——有一定情境(环境)作为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将行为转换成刺激或意识。因此,只有符合这一特定条件才会发生这一过程。

那么再提高一个层次思考,“意识”——“行为”中间的规则是什么?这时候的规则就是思维,因为人到世界上来,只要活着就会产生种种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为思维产生于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并为实现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服务。

换言之,认识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着的主体、思维着的主体,与被认识的客体、思维的对象不断相互作用的过程

也可以理解为,思维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是对不断变化的重要生活条件的反映,是高度动态的、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而知识的掌握与形成,正是作为过程的思维中的产品与结果。

那么回到开头,“意识——行为——事情”到底算什么?这一过程并不算什么,它不过是规则的具体化的过程。换言之,按照规则的发生,或应用规则的过程就是规则具体化的过程,这整个过程串联起来就是规则本身,或构成了规则

“行为——事情”又代表着什么呢?“行为——事情”代表着遵循规则或规律做出合理行为过程。这个过程必须在长时间的作用中形成,才能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比如,前面爱干净的小孩子是由于长时间适应了干净的环境下玩耍,习惯了干净的环境。如果环境不干净,就会形成刺激引起他打扫房间这一行为,而行为的结果就是房间干干净净的。那么规则可以理解为把房间打扫干净(即规则是行为到事情,是行为与事情之间的关系、连接),头脑中的印象是房间本该是干干净净的(即通过“行为—事情”变得干净),但现实的情况是房间脏乱差,于是现实与理想不一致,那么刺激产生(冲突),即把事情(脏乱差的房间与干净的房间这件事)转化为行为(或者说把“刺激—行为”中的“行为”转换为“刺激”),于是规则就发生了或触发了头脑中的规则———事情或“行为”就发生了———即真的把房间收拾的干净(“把房间收拾干净”是规则的具体化,也可以理解为应用规则)。

(从这里可以看出两点:

  • 一、使用规则是规则具体化的过程,而具体化的过程就是展现规则,因此使用规则其实就是完整的表现规则——也可以理解为规则的表现形式是在体现规则变化的情境中适当应用规则。

  • 二、规则的动态形式就是具体的应用规则的过程,表现为“刺激—动作”,对一类刺激作出一类相适应的动作反应。那么刺激是怎么产生的呢?刺激是通过动作转换而来,由于现实与理想的不一致,而现实情境是变化的,这种变化的情境导致动作与理想中的不一致,于是在大脑的加工下,动作转换成了刺激,然后触发了规则或条件反射的发生,即应用规则)

那么行为的发生必然指向某一结果,那么从大的层面看,“行为——结果”本身也算是“刺激——行为”,或者说是规则的具体化,是规则本身。只不过因为具体条件的影响,先前的结果又转换成了行为,或者说先前的行为因为现实的原因而在大脑中被转换成了刺激,然后引发了规则——应用规则,发生了行为——结果(或刺激—行为)这一规则的具体化过程。

比方说,我们有意识的要好好学习,于是大脑接收到“要好好学习”这一刺激,产生了一系列行为———大脑变得紧张,注意力开始集中,肌肉从放松状态下变得紧张,摆正坐姿,调整好心情,将手机等一切干扰放到一旁,准备严肃学习等等,然后学习材料下来了,而行为导致的结果就是实现了好好学习。整个过程从意识——行为——结果,表面看没什么,但实际上它就是规则的具体过程。“意识——行为”代表着规则的具体化——“刺激——反应”,而“行为——结果”也反映着规则的这一模式———“刺激——反应”。

那么行为是怎么影响意识的呢?例如,我突然摆正坐姿,身体肌肉变得紧张,注意力突然提高,一切干扰放在一边……其实,从先前的经验中,行为这一表现就是要好好学习,或者说根据规则,行为的结果就是产生了好好学习,它在大脑中潜在执行了规则(即行为——结果),而大脑把行为的这一系列动作当成了刺激,即要好好学习,于是好好学习变成了意识,或者说大脑从无意识变得有意识,然后遵循规则,“意识——行为”发生了。

回过头来看,行为在大脑中被转换成了意识,然后又遵循规则,发生了行为,即应用规则强化了行为本身。简单说,行为按照规则反向作用了意识——在大脑中转换成意识,然后大脑应用了规则,产生了“意识—行为”这一过程(即规则的具体化),从而实现了正向作用于行为本身,行为则得到了加强,巩固。

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我们想要好好学习的时候,除了有意识地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意识),按照规则就会产生一系列行为(身体紧张,摆好姿势,整个人进入严肃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提前做摆好姿势,进入严肃状态,然后大脑接受到这种刺激,根据规则,又将再次强化行为。如此,学习将进入最高效模式。

再比方说,小孩子喜欢看电视,不喜欢写作业。利用条件反射给小孩子设定一条规则:只有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本来写作业和看电视是两件不相干的事,但由于家长干预而联系到一起,即规则在静态层面表现为两件事之间的关系或连接,动态层面表现为以一类动作对一类刺激情境做出反应。只有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写完作业”刺激,“看电视”是动作,也可以把“写完作业”当作行为,“看电视”当作结果。

在现实的情境中,小孩子想看电视了,由于规则的影响——只有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现实与他的期待不一致——他不写完作业就看不了电视,于是冲突产生了,然后为了恢复平衡,在大脑的作用下,根据规则,大脑一某种方式顺利将“动作”转换成了“刺激”,再然后规则就发生了,或者说开始了应用规则。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看电视”看成结果,“写完作业”看成行为。由于现实情境变化,结果出现了偏差,小孩子想看电视可又没有写完作业,可只有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于是通过大脑的作用下,在认知冲突的影响下,根据规则,结果以某种方式被转换成了行为,而行为又指向了结果,规则顺利发生,最终小孩子为了看电视,只有遵守规则——即应用规则。

整个过程中,“行为——结果”(即刺激——反应)是规则,“行为”可以转换成“结果”,“结果”也可以因为某种情境的变化被转换成“行为”———私以为这种转换是因为认知冲突的参与才发生,但每一次的转化又和上一次的“行为”或“结果”不一致。(前面的“意识—行为”中有详细介绍)。

updatedupdated2023-06-072023-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