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发现问题就会把“我”和问题相联接为一个整体,除非解决了问题,否则问题和“我”永远为一体。
首先,大前提是存在着问题,即受众或对方知道存在着问题,但区别在于是否关心存在着问题。可要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必须让受众去关心问题,即给一个理由去了解问题。这个理由是关于问题对“我”的——即问题对我有什么好处也可以是不了解会有什么坏处或损失,不是“我”对问题的——即问题产生的原因或根源。因此,在存在问题时,如果不关心问题,就必须给一个WHY(我为什么要关心问题?或关心问题有什么好处)让受众转向关心问题。
第二步,既然大家都已经关心存在着问题,那这里又可以分为“知道存在着问题且知道问题是什么?”和“知道存在着问题但不知道问题是什么?”2种情形(也可以说知道问题在哪里?和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前面的条件是所有人都关心问题,因此如果知道存在着问题但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或者说知道问题但不知问题在哪里),就必须具体告知存在着的问题是什么,即具体化讲出问题,告知问题在哪里。这里的答案层次必须是高于不知道,即要说明位置或地方。
比方,生产机床产量下降了,大家一致认同机床出问题了(即知道存在着问题),但有的人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即知道问题在什么地方),有的人并不知道哪里出现问题(即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或问题在哪个地方),那你必须告知问题出在什么地方,这个答案可以一步一步具体化,每一次具体化都相当于一个答案。比方是机床A—B—C中的B环节出了问题(这是第一层次的答案或问题),更详细的是B环节中的发动机出了问题(这是第二层次的答案或问题),如果更加深入则是B环节中发动机中x零件老化(这是第三层次的答案或问题)…………每一层次都会更加接近本质或核心问题(这里的问题即答案,也即问题的具体化)。
这里需要简单提下,“知道存在着问题且知道问题是什么”也可以分为表面化的问题,抽象化的问题,具体化的问题,更加具体化的问题………这里的每一个答案都可以是“知道存在着问题但不知道问题是什么”的答案。
第三步,即关心了问题,也知道存在的问题具体是什么。可能有的人到这里就结束了,因为他们只想知道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并不想深入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如果问题对他们影响不大或吸引力不大。比方说潮汐现象,有的人只需要知道这和月亮有关,其他的并不想再去深入研究为什么有关以及如何形成。
因此,要让对方继续向前深入——即分析和解决问题,就必须给出一个关于问题对“我”而言的理由——即我为什么要去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对我有什么好处?不解决会有什么损失?这和刚开始的关心和不关心存在着问题是类似的,只不过如果对方开始是跳过了不关心直接进入的关心,到解决问题这步就停止,那说明他的关心程度不够,或者兴趣、吸引力不足,因此再给出一个理由或利益是刺激他的兴趣,增加他的关心程度,由此才能推进他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当然这里的问题相对于刚开始时的更加具体(即相对关心和不关心时给出的问题的理由更具体),因此这里的理由、好处和坏处会更加的具体,更加的能打动人。
第四步,既然知道了具体问题,也有足够的理由去分析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是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则是问题的产生的原因,是“我”对问题的,不是问题对“我”的(类似主动和被动,主动不需要条件激发也能去探寻问题的原因,被动则是要激发条件——我为什么要去探寻,才能去探寻问题的原因)。而探求问题的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因此这里可以大致把问题产生的原因写出来,更利于读者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读者最关心的是答案,即解决方案,原因相对于答案是次要的,所以答案一定要比原因先说,且具体。如果对方不能十足的理解,这时候才会摆出具体原因,但原因永远是为答案服务的,所以答案或解决方案一定要在原因之前。
人脑不会主动阅读已经知晓的信息,如果你已知晓对方心中已经知道具体的问题,可又不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案,那么对方心中真正的疑问就是问题的答案是什么?你的答案最好不要把具体的问题说出来,因为对方已经知晓,并不需要你来告知,除非你想强调问题的重要性。你的答案应该是他心中的疑问的答案,或者说你的答案刚好能回答他内心的疑问。对于双方都已知晓的问题,再重新提出问题没有任何意义,除非你的问题是他的问题的更进一步,即他只知道表面的问题,可你知道他的内在问题,那么这个内在问题可以说是表面问题的更进一步,也可以说是答案,后面的事情就是要解决这个内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