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思考力>那些问题(5)

这本书非常的有趣,从作者视角看:表面上是在教读者自下而上的构建思考的结构,但内容上又是教读者自上而下的搭建结构;如果再往深层次的看,却是在教读者如何应用结构思考力,或者说教读者应用结构思考力来构建思考的结构;再进一步深入,不光是教读者应用结构思考力构建思考的结构,而且还是在教读者用结构思考力构建表达的结构;再往深入的细看,发现作者其实是在应用结构思考力来表达结构思考力,或者说用结构思考力来写这本书,首先用结构思考力搭建本书的框架,然后把怎么用结构思考力搭建框架的过程详细写下来即成了本书;再继续深入,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应用结构思考力写的,而且是带着读者一起写的,如果这样一直深入,读者会有种感觉,这本书不是作者写的,而是读者自己写的,是读者自己应用结构思考力写出这本书,或者说用结构思考力去思考,表达,接着搭建书的结构框架,最后把整个应用结构思考力的过程写下来即成了本书。

换言之,这本书完美的把“知”和“行”给结合在一起。表面上看是在帮助你构建思考的结构,可其实是在教你应用结构思考力构建思考的结构,或者说是在教读者应用自己的结构思考力来构建自己的思考结构。读者每阅读一次,其实都是在应用结构思考力(应用结构思考力来思考和表达)。

如果说书的内容是认识,是理论,那么读书和思考的过程就是实践——构建思考结构的过程或应用结构思考力的过程或应用结构思考力构建思考、表达结构的过程。书的内容是理论,读书就是实践,那么读书的整个过程就是认识到实践(或理论到实践)的整个过程,每一次阅读都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实践”的过程。那么不断的重复阅读这本书,其实就是在不断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循环,而是一个不断向上发展、向前推进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读者的思考结构或结构思考力被构建,并且在不断的被完善,不断的被使用,不断的被熟练。也可以讲,读者对结构思考力的理解在不断的深入(或不断的对结构思考力进行不断的理解),不断的在重构呈现结构思考力,最后使结构思考力在不断的被完善,被加强、被巩固。

(这里需要重点提一下,无论是在构建思考的结构,还是在应用结构思考力,或者是应用结构思考力来构建思考或表达的结构,又或者教你构建思考的结构,或者教你应用结构思考力,这所有的情形最后都只有一种结果,那就是完成了一种结构,或实现了一种结构,或者说搭建出,构建出一种结构,而这种结构就是你大脑中呈现的那种结构或事先确定的结构。

那么我们可以说,我在应用结构思考力的同时就是在教你构建结构,也是在帮助你构建结构,更是在教你如何应用结构思考力,同时更加深入的讲,我也是带着你在一起应用结构思考力,或者更深入的讲,你自己其实是在不断的应用结构思考力来构建思考的结构——你在第一次构建了自己的结构思考力,之后的每一次其实你都是在应用自己的结构思考力。如果你能达到读这本书感觉是自己带着作者在应用结构思考力,那你的结构思考力可能已经超越了作者的结构思考力)

从读者的视角看,第一遍整本书是在教读者构建思考的结构;第二遍是作者在帮助读者构建思考的结构;第三遍是在教读者应用结构思考力构建思考的结构;第四遍是读者自己在应用结构思考力构建思考的结构;第五遍是作者自己在应用结构思考力构建思考和表达的结构(写这本书就是在应用结构思考力);第六遍是作者带着读者一起在应用结构思考力构建思考和表达的结构(作者带着读者写这本书);第七遍就好像是读者带着作者在一起应用结构思考力构建思考和表达的结构(读者带着作者重写这本书)………

读的越多,读者就越会感觉每一次阅读,其实都是自己在应用结构思考力,最后会有一种“这本书是我写的,而不是作者写”的错觉。无论是构建,还是教你如何构建结,又或者应用结构思考力,这所有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最后都会搭建出或构建出一种事先明确的结构。

从一本书的视角看,书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书的内容是教你如何搭建出某种形式,而这种形式又恰恰是这本书的形式,从某方面说书的内容指向书的形式,书的形式又恰恰印证书的内容。或者可以说,书的内容是教你如何搭建这本书的形式,而这本书的形式又是书中内容正在教你搭建的东西;也可以讲,作者用某种方法搭建了书的形式,然后把这整个搭建的过程写下来即完成书的内容,书的内容即是整个搭建的过程,也是方法使用的过程,形式代表着方法使用后产生的结果,而整个过程即代表着方法。又或者,书的内容代表“知”,书的形式代表“行”,整本书即代表着“知与行”的完美统一。那么你在读的过程即是完成“知”的过程,也是在完成“行”的过程。

updatedupdated2023-05-30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