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金字塔原理>——(4)

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社会活动中少不了沟通交流,“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是沟通中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切活动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

金字塔思维是一种重点突出、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的思考方式、沟通方式、规范动作。使用金字塔思维,能训练我们的思考,提高思考、沟通、写作、管理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逻辑性、条理性、效果和效率。

思考:开发左右脑思维,提高结构思维能力,思考全、准、快。

沟通:回答受众最常见4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好不好?”表达时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让受众有兴趣听,听得懂,能理解,记得住。

书面写作:关注、挖掘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需求点和利益点,想清说什么(内容),怎么说(思路、结构),降低写作时的难度,缩短写作时间,提高文章条理性,减少修改次数,让读者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

管理:考虑全面、周到、严谨,分配任务、设计流程不重叠无遗漏。

开发课程和讲课:搭建框架结构、组织素材,重点突出、逻辑清晰、通俗易懂。

总之,思维是一切能力中最底层的能力,是习得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学习金字塔思维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让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的结构

表达的逻辑 主要介绍金字塔思维的底层原理,内部结构以及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

思考的逻辑 主要介绍“冷静思考”,如何深入思维的细节,以保证使用的语句能真实反映你希望表达的思想。

解决问题的逻辑 主要介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界定问题,分析问题。

演示的逻辑 主要介绍如何在字里行间中呈现出金字塔结构的思想。


表达的逻辑

本节将深入人类的大脑,解释大脑为什么偏爱金字塔结构,剖析金字塔的内部结构以及搭建金字塔的2种方法。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本身存在于大脑之中,是大脑思维模式的一种(金字塔原理符合大脑思维的规律)。由于思维是抽象化的存在———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一般人很难察觉到这种存在。因此,在你还没意识到这种结构时,它是隐性化的存在大脑中。

换言之,任何人的大脑中都有金字塔结构,或任何人都有金字塔思维(金字塔原理符合人类思维的规律,不过它将抽象的思维用具体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大脑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信息的数量是有限的。短期记忆能容纳的信息大约在7±2个。面对过量的信息,大脑会自动寻找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将信息归纳分组、总结概括填充进金字塔结构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也可以说,人类的大脑偏爱清晰、简单、有逻辑性、结构化的信息。金字塔结构刚好符合大脑思维的这一基本规律,预先填充进金字塔结构中的信息,更容易被大脑理解和记忆

金字塔内部结构

思考的方式可以是纵向的(向上或向下),也可以是横向的。金字塔结构思维是将纵向的思考方式和横向的思考方式融合在一起的立体化思考方式

金字塔的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纳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金字塔结构中的思想以3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位于一组思想的上一层次的思想是对这一组思想的概括总结,这一组思想则是对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在金字塔结构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3个规则:

  • 1)纵向: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而这组思想又为上一层次思想提供解释和支持。

  •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 3)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如果深入金字塔内部,金字塔结构又可以细分为3种子结构: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子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序言的讲故事结构

纵向(父子)关系:疑问/回答式对话

纵向关系上讲求结论先行,以上统下,且每一层次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而这组思想又为上一层次思想提供解释和支持

读者很容易理解用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思想:先从金字塔的最顶端开始,沿着各个分支向下展开。首先表达主要思想,使读者对主要思想产生某种疑问,而主要思想(金字塔结构中)下一层次的思想将回答这些疑问。通过不断的疑问/回答式对话,读者可以了解作者的全部思想

纵向的疑问/回答式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通过这种纵向联系,能够很好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迫使读者按照你的思路产生符合逻辑的反应。但同时需要注意,要想吸引读者的全部注意力,就必须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之前,避免引起读者的疑问;也必须在引起疑问之前,避免先给出对该问题的答案。

其次,为了保持读者的注意力,你必须保证对话与读者存在相关性,即你的对话必须能直接回答你所发现的读者头脑中已存在的疑问。

横向(兄弟)关系:归纳或演绎

横向关系上讲求归类分组,逻辑递进,第一条规则是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第二条规则是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当上一层次提出某个思想,就会引发读者提出关于这个思想的疑问,而这一层次上,也就是横向上要回答读者心中的关于这个思想的疑问,同时还必须保证表达符合逻辑。而思想上,演绎和归纳是思考中仅有的两种逻辑关系。

简单说,表达必须具有明确的演绎或归纳关系,但不可能同时具有演绎关系和归纳关系

演绎推理只具有演绎顺序。归纳推理具有时间顺序、结构顺序和重要性顺序。这四种顺序是大脑进行分析活动仅有的四种方式:演绎推理,发现因果,化整为零和归纳总结.

序言的讲故事

在展开纵向疑问/回答式对话之前,你必须能先引发出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疑问,否则无法进入纵向的疑问/回答,即无法进入你所想要讨论的主题。序言的目的就是引发出受众大脑中已有的问题,确定文章的初始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你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序言通常是追溯问题的起源和发展来确定这一问题,而问题的起源和发展无非是背景、冲突、疑问、答案。因此,序言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导读者提出头脑中已存在的问题。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确保读者在了解你的思维过程之前,读者和你是“站在同一位置上”。同时还能保证你将主要思想一定放在文章的最前面。

这3种子结构构成了完整的金字塔,它能够清晰地帮助读者了解作者表达出的全部思想。纵向的疑问/回答式对话通过结论先行和以上统下,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每一层次的思想;横向的归纳或演绎推理,通过归纳分组和逻辑递进,让读者理解每一层次思想的合理性;序言的讲故事吸引和保持了读者的注意力,保证了“对话”的顺利展开。

如何构建金字塔

搭建金字塔结构的具体做法是: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纳分组,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通常你可以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构建金字塔结构。自上而下的方式比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容易,因此,建议你应当首先尝试自上而下的方法。

自上而下法

首先,我们知道金字塔的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纳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其次,在金字塔结构中的思想必须符合3个规则:

  • 1.纵向: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
  •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 3.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

另外我们必须知道表达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以受众为中心(受众是决策者,你是服务者)。受众想听什么,我们就必须说什么;受众想怎么听,我们就必须怎么说。要先迎合,后打动,方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否则受众一开始就被拒绝,那么也就谈不上实现目标。

自上而下构建金字塔的五个步骤

  • 1.提出主题思想(先设定场景——确定目标——明确主题)

场景越具体,内容就越详细,目标也越准确,主题也就越明确。

  • 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确定表达的对象,想清楚要解决表达的对象大脑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 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答案

背景和主题有关,是关于主题的事实,且被读者已经认可的内容。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读者提出疑问的因素。疑问是你前面已经发现读者大脑中已有的问题。答案则是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 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上一层次的答案必会引发新的疑问,而这一层次,即横向上要用演绎或归纳回答受众的疑问。

  • 5.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自上而下搭建金字塔结构

自下而上法

有时我们无法准确确定想要讨论的主题,或者尚不清读者头脑中的疑问,这个时候可以向下移动一个层次,从关键句层次着手,自下而上地组织思想。

自下而上构建金字塔的三个步骤:

  • 1.收集信息,罗列出所有思想要点;

  • 2.分类,找出各要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并进行联接,形成结构;

  • 3.得出结论,总结概括,提炼出思想精华;

从某种观点上看,先发散,后总结,更容易找到逻辑结构,也更容易培养结构化思维

在实际应用中,两种方法并没有绝对的单独使用。自上而下的搭建结构,同时也在自下而上的完善结构;自下而上的搭建结构,同时也在自上而下的验证结构。两种方法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字塔搭建方法。

序言的具体写法

序言是引出中心思想的开场白,位于中心思想的上方。序言的主要作用是在没有提出中心思想之前,用问题来引导读者,激发读者的兴趣,而问题的答案就是你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为什么要用讲故事的形式?

序言要用将故事的形式,因为这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能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从心理学角度看,先向读者传递简单易懂、容易接受的信息,比让他们在混乱的思想中摸索,更容易接受全篇的思想

读者只有在感受到强烈吸引力时,才会暂时放弃其他思想,专注于你提供的信息。

相信你有过这种经历:读完了某篇文章,却忽然发现自己其实一个字也没看进去,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抛开自己头脑中原有的其他思想。

序言的常见风格

序言应当包括4个要素:S(背景)、C(冲突)、Q(疑问)和A(答案)

  • S(背景)与文章主题有关,是关于主题的公认事实(也可以说是读者已经认可的内容);

  • C(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并引发读者提出Q(疑问)的因素;

  • Q(疑问)是你设想到读者头脑中已有的Q(问题);

  • A(答案)是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根据“S(背景)——C(冲突)——Q(疑问)——A(答案)”的顺序变化,序言有4种风格

在没有特殊需求的情况下,建议序言还是运用标准式,因为标准式在沟通中有个优势:开场先说容易被认同的事情(事实是最没争议,不会引起质疑和反感的内容),沟通起来会比较顺畅.如果一上来就说"冲突",沟通的两人之间可能还没进入主题就真出现了"冲突".

写好序言规则

好的序言不仅能吸引并保持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而写好序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序言的目的只是告诉读者一些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因此,序言中仅涉及读者对其真实性不会产生质疑的内容。注意不要在序言中涉及任何读者不知道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读者提出非你所愿的"疑问"。

2.序言必须包含讲故事的3个要素,即“背景”,“冲突”,“答案”。

3.序言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

初学者注意事项

无论是自上而下搭建金字塔结构,还是自下而上搭建金字塔结构,初学者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完整的金字塔结构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在金字塔横向结构中,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同一组中的思想之间存在着逻辑顺序,具体的顺序取决于该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演绎推理,还是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具有演绎顺序.归纳推理具有时间顺序,结构顺序和重要性顺序.

演绎和归纳是思维最底层仅有的2种思维模式.位于演绎推理过程上一层次的思想是对演绎过程的概括,重点是在演绎推理过程的最后一步,即由"因此"引出的结论.

归纳推理是将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或观点归类分组,并概括其共同性.

演绎推理

**演绎是一种线性推理方式,由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人倾向于按照思维发展的顺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发展的顺序通常是演绎推理,因此绝大部分人的思考方式更偏向于演绎.演绎推理有标准式和常见式两种.

标准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就是世界上存在的一种现状,小前提是世界上存在的另一种现状,结论是当两种现状同时存在时得出的结果.以结论为主体,概括论证过程.

例如:所有人都会死---小明是个人---小明会死

常见式:问题---原因---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一种演绎过程.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三步:

  • 第一步,发现问题,界定问题;

  • 第二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结构化分析问题);

  • 第三步,得出解决方案.以解决方案为主,概括论证过程.

例如:下雨要带伞---明天要下雨---出门要带伞

注意:“三段论”要求必须有两个前提(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正确的,只要其中一个前提不真实或不完全真实,结论就会不正确。

归纳推理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难得多,因为归纳推理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归纳推理时,大脑首先注意到若干不同事物(事件,思想,事实)具有共性,共同点,然后将其归类到同一个组中,并说明其共性.

进行归纳推理时,必须具备以下两项主要技能:

  • 1)正确定义该组思想(找到一个能表示该组所有思想共同点的名词)

  • 2)识别并剔除与该组思想不相称的其他思想

演绎和归纳的区别

演绎推理是根据规则--情况得到结果,归纳推理是根据情况--结果总结出规则

当进行演绎推理时,推理过程的第二思想必须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的评述.

当进行归纳推理时,同组中的思想具有类似的主语或谓语,通常需要保持主语不变,改变谓语;或者保持谓语不变,改变主语.

人倾向于按照思维发展的顺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发展的顺序通常是演绎推理,所以演绎推理比归纳推理更加容易.但演绎推理过程非常繁琐,必须从简单明了的思想推导出复杂的思想,逻辑链条过于长,笨拙,不利于保持读者的注意力,而且读者容易走神,陷入到自我的思路中;

其次在整个推理过程中,只要有一个论点存在异议,论证就很难继续向前推进,除非解决了异议,或者整个论证过程推倒重来.

虽然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难得多,但归纳推理更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因此建议表达上尽量采用归纳法.其次归纳推理的整个过程中,一个论点存在异议并不影响其他论点的说服性,也不会阻碍整个论证的向前推进.

换言之,演绎推理不直接给出答案,需要主动寻找答案,引导大脑发散,想象和创造,具有启发性,创造性和说服性,但不利于大脑记忆.因此,演绎更适合思考.

归纳推理能快速总结得出答案,观点清晰,简洁,容易理解和记忆,但束缚了思想,扼杀了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力.因此,归纳更适合表达.

归纳得出的是不必然结论,演绎得出来的是必然结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两种方法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一方面,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从归纳结束的地方开始,演绎的的一般知识来源于经验归纳的结果,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

另一方面,演绎是归纳的前导,没有演绎也就没有归纳。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都是以过去的事物得出的结论,或者说以静止的事物作参照,都忽视了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这两种思考方法并不完全,存在着缺漏洞,而金字塔思维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方式,融合了归纳和演绎,同时考虑到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所以学习金字塔思维是训练思考,提升思维层次的重要手段.


思考的逻辑

语言相对思想总是贫乏的.为了保证你用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思想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你想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必须掌握冷静思考.

首先,找出思想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并确定其逻辑顺序(应用逻辑顺序),然后概括总结出各组思想的隐含含义--即所谓的归纳跃进(概括各组思想).

应用逻辑顺序

金字塔横向结构中.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横向分组),同一组中的思想必须按照逻辑顺序组织(逻辑递进),具体的顺序取决于该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演绎,还是归纳.演绎性的思想只具有演绎顺序.归纳性的思想具有时间顺序,结构顺序和重要性顺序.

这里需要注意,横向结构讲求归类分组和逻辑递进.演绎的顺序很容易被确定,但归纳需要创造性思维,分组容易有遗漏或不完全.因此,分组需要遵循MECE原则(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MECE原则是能让人思路清晰、思维缜密的原则。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相互排斥,没有重叠。(Mutually Exclusive )所有部分完全穷尽,没有遗漏。(Collectively Exhaustive)。横向组织思想归类分组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先分清再穷尽,这样才能确保金字塔结构的完整性

概括各组思想

根据金字塔思维的第一条规则:位于金字塔结构中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对其下一个层次思想的提炼,概括和总结.因此,概括金字塔结构中的各组思想应当提炼思想精华,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缺乏思想"的句子对读者而言是枯燥无味的,因为这些句子很难吸引和保持读者的注意力,不能激发读者继续往下读,还可能使读者根本无法了解你表达的思想.其次,对作者而已,"缺乏思想"的句子会掩盖思考不完全的事实,无法推动思维的发展.

如何概括思想?

概括性思想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的真实思想,还能够减少文章的枯燥感,增加阅读的兴趣.读者也能够提前知道作者的思路,做好准备,以便更快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因此提炼出思想精华非常重要.

思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行动性思想,即告诉读者做什么事;也可以是描述性思想,即告诉读者关于某事的情况(行动性思想的有效性强于描述性思想,或者说读者更容易理解行动性思想).

概括行动性思想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结果,目标);

概括描述性思想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的含义".

概括行动性思想:

  • (1)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

  • (2)找出因果关系,区分抽象层次,将相同行动,步骤,流程进行合并;

  • (3)确保行动,步骤,流程之间遵循MECE原则(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 (4)根据前面的行动,步骤,流程等,总结概括出导致的结果/目标(必须是完成各项行动后的结果,且措辞明确具体);

概括描述性思想:

  • (1)找出结构上的共性(针对同一类主语;针对同一类谓语;具有同一类隐含的思想);

  • (2)寻找更密切的关系;

  • (3)完成归纳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

沟通表达是人的基本需求,而思考的逻辑是帮助人更好的表达.


解决问题的逻辑

人只有在需要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才会去找答案.金字塔结构中,序言的作用是吸引和保持读者的注意力,并确定初始疑问,而整个金字塔则用来说明,分析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但在确定初始疑问前,必须能先发现问题,然后才能分析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最后才能以金字塔结构呈现出思想.因此,我们在构建金字塔结构前,需要找到真正的问题(即界定问题),然后全面思考和分析问题(即结构化分析问题).

界定问题

界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也是建立思想的金字塔结构,交流解决方案的第一步.

那什么是问题呢?问题是现实和期望之间的差距.如果你不清楚问题,通常可以采用连续分析法来界定问题.

  • 1).是否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机会)? 判断是否有问题,需要对比期望结果和非期望结果。一般来说,如果期望结果低于非期望结果,则说明存在问题。

  • 2).问题在哪里? 寻找问题的位置,需要从背景入手。

  • 3).为什么存在? 寻找问题的原因,寻找流程上或者结构中潜在的问题。

  • 4).我们能做什么? 其实就是根据问题,罗列可能的解决方案。

  • 5).我们应该做什么? 根据所有罗列的解决方案,选择一个最适合的方案去执行。

界定问题的具体6个步骤:

  • (1)设想问题产生的领域

  • (2)说明什么事情的发生打乱了该领域的稳定(困扰/困惑)

  • (3)确定非期望结果(现状 R1)

  • (4)确定期望结果(目标 R2)

  • (5)确定是否已经采取了解决问题的行动

  • (6)确定分析所要回答的疑问

结构化分析问题

在完成界定问题后,找到解决方案前,还需要经过结构化分析问题,评估各种解决方案,方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分析问题的标准流程是:收集信息---描述发现---得出结论---提出方案.

为了有效地找到结论和行动方案,分析人员必须有意识,有条理地去收集事实,得出符合逻辑的发现.比较好的方法是先建立诊断框架和逻辑树指导,然后通过框架来分析和引导思维,这样不仅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而且简化了把结果构建成金字塔的工作.

1.从信息资料入手 ,强迫自己思考产生问题的各种可能原因,然后重点收集资料,以证明是这些原因或不是这些原因

2.设计诊断框架,使用诊断框架设想客户产生问题的领域的状况

3.使用诊断框架

4.建立逻辑树,使用逻辑树可以从逻辑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方案.

5.是非问题分析


演示的逻辑

与人沟通交流时,不论是书面形式还是幻灯片形式,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思想能一目了然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使读者能清楚地理解我们全部的思想.但读者总是先看到逻辑关系的存在,然后才能理解它.

换言之,读者的大脑的思维能力,一部分用于识别接收到的信息;另一部分用于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剩下的部分用于理解和记忆所接收到的信息.

**读者在阅读时,只能逐句的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而且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将所有摄入的信息联系起来的结构.**如果不提前告知读者各组思想之间的关系,读者就会自动寻找,这势必会增加了阅读的困难.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金字塔结构中思想之间的逻辑性和相互关系,以便更利于读者理解.

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应该让读者能从字面上迅速理解和吸收思想.当一组思想转换到另一组思想时,一定要写过渡性语句,第一免得读者感觉太突兀;第二能提前告知读者文章的思路,让读者提前做好准备,便于更快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

比方说,上下文之间要有过渡,在写完序言后进入文章正文部分,就需要写一段文字,介绍每一关键句要点;

文章篇幅较长时,也应该在每组主要思想开始或结束的地方做铺垫,让读者知道已经论述的和下一步将要论述的内容,同时保证两个章节之间的连接流畅且不机械----要把两个章节之间的主要思想连接在一起而不是做什么连在一起;

在一些较长的文章中,可以在结尾处作出一总结,然后继续往下进行.(因为篇幅太长,读者可能读了前面忘了后面或读了后面忘了前面,过渡性语句能强化理解和记忆)

其次,标题是含有中心思想的主题句.文章的标题应该代表每一章或节的思想.使用标题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 1.每一层级的标题不可能只有一个;

  • 2.相同思想应该使用相同句型;

  • 3.标题用词应该提炼思想精髓,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 4.标题与正文分开考虑;标题为眼球而写,正文为大脑而写;

  • 5.每组标题应该提前集中介绍;

这样做是为了说明该组标题将解释或讨论的主要论点,以及将要提出的主要思想.如果略去这段介绍,读者可能一头雾水,只有读到文章的结尾才弄明白你在本节想要证明的论点,而这时他可能已忘记前文的内容.

因此,千万不要紧跟文章题目写每一章的标题,也不要紧跟每一章的标题写每一节的标题,标题与标题之间应该有过渡性语句,介绍标题下的主要内容.

  • 6.不要滥用标题;

以上是过渡的几种方法,究其目的也是为了抓住读者的思想,把它拉回到它应该属于的地方,方便读者更快地理解力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PPT上呈现金字塔

PPT属于视觉演示,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1.每次只演示和说明一个论点;

  • 2.论点应使用陈述性语言,而不是标题性语言;

  • 3.文本应尽量简短;

  • 4.使用简单的单词和数字,字号应足够大;

  • 5.注意幻灯片的趣味性,使用"搭积木"的方法提高趣味性;

学习并运用金字塔结构能训练我们的思维,提高逻辑性,条理性,准确高效阐述思想,让沟通效果好,效率高.如果你想变得更加厉害,那么建议你从<金字塔原理><结构化思维><结构思考力><系统之美>开始.

updatedupdated2023-05-30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