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就想了解下周恩来了,得幸找到这本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的书,整套4本,共100多万字,暂时只读完第一卷——期间还读了一本简略版本,但还是觉得这套写得更加详细,其间思绪万千,感慨颇深。
首先,还是要吐槽下这类传记——仅代表个人观点,感觉只要写传记,怎么伟人的早年的经历都是多么的艰难困苦,境遇不堪,举步维艰……不知是故意夸大?还是为了迎合?总的上让人感觉此类传记的开头都是大同小异……
这本书初读让人有些亲切,原来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也会迷茫,也会焦虑,也会因为生活阅历、经验不足而处处碰壁,每个人也在拼命地努力的寻找人生的方向……但我还是羡慕他们,因为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年纪轻轻就丢掉性命的时代,那是一个有信仰的年代。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浑身上下充满了热血,充满了干劲,散发着年轻人生命中该有的朝气与活力,敢于拼搏,敢于探索,不畏艰难,自尊,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畏……他们没有浪费生命,而是在尽情的释放生命,他们生命中的朝气、强劲感染了我,在他们身上,我能感受到一种希望,一种切切时时的活着,而不是虚耗。
整本书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周总理的2张照片:一张是少年时代的;一张是青年时代。但无论是少年时代还是青年时代,甚至是其他时期的相片,都能让人感受到相片中的人气宇不凡。
如果从细节上看,照片会给人一种儒雅、谦谦君子的印象。浓眉大眼,五官端正清秀,仪态堂堂,像个书生。其次,青涩的脸庞露着一股正气,深邃的眼睛里透着一股静气,静气中含着谦虚、坚韧、隐忍、踏实(真的很难形容),浑身上下又散发出一种从容、淡定、不迫、干练、坚毅的魄力,给人一种平易近人而又不会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
结合周总理的经历,个人觉得最令人震撼的是他少年时代。一个十来岁的少年竟会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语,这是要有何等的胸襟与格局啊!想想如今的少年,再对比自己,真是有些自愧不如……
周总理的一生都是在奉献,也是最让感动的是他的“无私”,他“信仰”的坚定与纯粹。有些人的信仰不够坚定,不够纯粹,他们只是革命事业的投机分子,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可能马上投敌叛变,而另一部分人的信仰中杂质太多,革命一旦成功,他们就开始争名夺利,把当初的誓言,革命的纪律统统抛到脑后(屠龙者最后变成恶龙是多么的讽刺?)。
周总理不为名,不为利,只干实事,心胸坦荡,做事光明磊落,又处处替他人着想。心思细腻,思维活跃,干练,果断,坚毅,考虑事情周到圆满,从不争虚名。他才是最清醒的人,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把自己献给伟大的事业,王小波说:“所谓伟大的事业,就是看着自己的梦想成真。”我想周总理应该是幸福的,因为他确实做到了,看着自己的梦想成真。
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一段话,觉得形容周总理非常贴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而言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生命的尽头,他就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必须抓紧时间充分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一次意外的悲惨事故都可能使生命突然中止。”
我觉得自己肯定做不到他那样的人,但我还是被他那颗“赤诚”的心感动的热泪盈眶,内心中默默赞叹:中国能有他这样的人,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