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既是读作者,也是读自己,更是读世界。
读书是为了理解,而理解从来都不是直接的,而是读者通过自身对作者心理过程的“体验”来重建这一过程,以达到对文本的理解。因此,读书既是读作者,也是读自己。
换言之,我们读书是借助作者的大脑思考,我们不过是重复作者的整个精神过程而已,通过将自身的经验与作者的经验联系到一起,以实现将作者的思维纳入到自己的思维体系中,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彼为我用。最终,我的思维中既包含作者的思维,也含有自己的思维。所以说,读书既是读作者,也是读自己。
从另一个角度说,读书是一个认识活动,通过这种认识活动来获得新的认识,然后将新的认识纳入到已有的认识体系中,然后在下一次认识活动中应用上这种认识以此来获取新的认识,整个过程源源不断,只要人活着,认识活动就在继续,通过这种认识活动,我们的认识体系也越来越全面,对世界的认识,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深刻。
因此,读书的过程,既是认识作者,也是在认识自己。通过认识作者,总结归纳出认识的方法,又将这种方法以及认识的经验作用到自己身上,实现对自己的认识。
读书以明理为先。
读书的目的不光是为了读作者、读自己,更是为了读懂客观存在的道理。语言文字不过是一种工具,是思想的载体,用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而作者的主观感受又是由于客观存在的道理而产生。作者先发现了客观存在的道理,然后反映到大脑中形成了主观形态的感受,又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这种主观感受,借以反映出客观存在的道理。
或者说,语言文字表达着意思,又不尽表达着意思。意思是对客观存在道理的主观反映,但客观和主观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差距,读书就是要减小这种差距,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相统一。
通过读作者掌握作者的意思,见到后面的“理”,然后产生自己的意思,再通过读自己来掌握自己的意思,最后将作者的意思与自己的自己相互比较,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以获得一个最接近客观的存在的道理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