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文字是一种标准化的工具,并不完善,在很多地方存在着限制。作者用语言文字表达着意思,但又不尽表达着意思。无论怎么的去表达一个意思,作者表达出的东西永远比他想表达的少,比方说,写下来的话永远比想说出来的话少,书中的意思永远比想表达的意思少。文字的力量有限,因此古人讲:读书要明白作炫外音,话外意,味外味。比方,你去别人家玩,刚好中午,别人正在吃饭,肯定是拒绝你,但出于礼貌,问你吃了吗?没吃一起啊?你会怎么回答?
读者通过语言文字来了解文章的内涵,如果拘泥文字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本意,或者了解的很浅。作者的本意是想向你传递一个客观的事实,客观的事实反映在作者主观的判断和认识中———即语言和文字,但客观的事实和主观的判断和认识本身就存在一定差距。
读者通过语言文字首先了解到的是作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认识和判断,其次是透过主观的认识和判断看到背后的客观事实,然后通过客观的事实产生自己的主观认识和判断,最后将作者的主观认识和判断与自身的主观认识和判断进行对比,互相的验证,互相的纠正,互相补充,那么最终得到的认识和判断就会无限接近于客观事实,并且达到作者的目的,也实现的自我的超越。
如果不思考,读者只能停留在第一层面,只能大概的了解到作者的主观认识个判断,而看不到客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