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在记录、保存和传递的过程中需要媒介。
首先,语言、文字、图片、声音等作为媒介只是承载知识的工具,我们在使用工具的过程很难百分之百记录知识,或者说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也是所有工具存在的弊端。
比方说“我很生气”这句话,它只单纯的记录了生气这个结果,并没有完美记录出生气的状态,气愤的程度。我可能气的睡不着觉,也可能气的哭,也可能气的吐血......无论如何这个记录过程中存在一定损耗,可能是情绪、程度、细节......
其次,知识在保存过程中存在损耗,在时间的摧残下,知识、思想总会有缺失,这就好比海洋和冰川很难百分之百的保存水分,因为总有一部分水分会蒸发进入大气,或者说市面上卖的24K黄金,这种黄金含量已经达到99.8%,这已经代表最纯的黄金。为什么呢?因为黄金不管再怎么提炼,都会有杂质产生。
最后,知识在传递过程中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我们通过过去的知识、经验、阅历来解读我们的世界,但是每个人的知识贮备不同,所以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肯定也不一样,这也导致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不一样。
这就好比一辆宾利豪车,在小学生眼里它只是一种代步工具,在成人眼里,它可能是一种身份象征。
再比方说,小孩子喜欢模仿大人,在成人眼中这就是一种模仿,但在小孩眼中,这其实是种学习。
通过以上过程,知识不断地被传递,传递的过程中不断的有损耗,当这种损耗累加到一定程度,知识就会出现偏差和消亡,而这种偏差和消亡会反过来影响到我们解读世界,最常看见的现象就是很多人喜欢以偏概全。
比方北方的雪乡,很美,吸引了大量游客,但是大量游客被宰,于是乎大家认为雪乡是美,但是商家太黑,不正规,一家商店宰客会让大家认为雪乡所有商家宰客。
再比方说,最近几年云南旅游业很发达,但公开的黑导游、黑商家,以及政府的不作为,这种行为蔓延到全国,于是乎大家都认为出门旅游遇见的都是黑导游,黑商家,大家处处提防,事事小心。
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误传,比方小王堵车迟到了,电话告诉小李今天碰到车祸了,小李告诉组长,小王出车祸了要请假,组长向领导报告小王出车祸住院了,要请假......
知识是一种力量,知识也是一种偏见,过往的知识,经验帮助我们解读这个世界,但是它也限制我们的思维,阻碍我们发现更多可能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