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杀猪刀——平台

互联网企业相当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规则早在平台创立之初已经订好,能任意修改规则与条例的只有平台所有者(创立者),使用者(即消费者)只能被动的接受或者不使用平台,连拒绝的权利都没有。因为一旦使用平台,你就是平台的消费者---每个平台的使用者都是消费者.“顾客是上帝”是安慰消费者的神话,它早就名存实亡,在这里,平台(创立者)才是上帝。

当然,平台不是没有成本和代价.为了抹去消费者拒绝的权利,平台会千方百计的怂恿你,诱惑你使用平台,哪怕是贴钱求你使用.在目的没有达成前,它把自己当作孙子似的讨好每一个人---这份忍辱负重非一般人能做到.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平台嵌入到社会,嵌入到生活中,让它与你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的目的旨在培养整个社会群体的习惯——使用平台的习惯(是社会群里的习惯,而非仅个人的习惯)。

贪小便宜自始至终是人类的天性.普通小老百姓有几个能抵抗得住这种蝇头小利的诱惑?可怕的资本家利用各种心理学原理,什么强化律,条件反射律,互惠律...有意的培养社会群体的习惯,可悲的是没多少人能察觉到---就算察觉到也无力改变这一现状,因为没人相信他们.

当平台的使用与生活息息相关,人们逐渐离不开平台的时候,就是整个社会群体习惯养成的时候,同时也是他们失去'拒绝'权利的时候.这种'拒绝'的权利并不属于个体,而是社会群体.就算部分个体发现了真相,拒绝再使用平台,可只要社会群体的习惯没变--依然使用平台,那么个体的拒绝也就无关紧要.因为个体要适应社会,不是社会适应个体.那么个体的拒绝早晚会因为社会群体的习惯,而不得不再次地使用平台,哪怕是被动,他也只得有苦说不出。比方,微信App,淘宝App,钉钉app....就算你一时卸载,但经不住大多数人的习惯,不得不再次使用.

至于外部监管,它们也只能是有心无力。因为外部监管哪怕再怎么强有力地施加影响,它们的影响或强制力也渗透不进平台。这是一种外部的力,很难对内部的力(指平台)产生作用,它顶多只能起到部分约束的作用,关键是这种约束还并不一定总是有效.平台能轻而易举地绕开约束,将外部监管的成本想方设法地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因为,平台的规则和条理是创立者设立,"他"可以根据情况,随时地修改规则与条理以保证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外部的监管能能奈我何?比方美团,饿了么,网约车,货拉拉....随意的更改佣金比例

至于消费者,他们就是平台的使用者。如果更加细致的划分,平台是生产者,也是连接者,同时是中介者.使用平台的人就是用户,用户就是消费者,消费者位于平台两端,可分为商家和客户,商家和客户都是平台的用户(平台=消费品,用户=消费者).客户与商家又构成了次一级的'生产--消费'模型,或者说"平台---用户"是抽象的'生产--消费'模型,"商家--客户"是具体的"生产--消费"模型.只要有消费就有价值的交换,平台的交换价值是时间,精力,注意力,心智等,商家与客户的交换价值则是商品,金钱.

一切价值的交换必须经过平台,于是给了平台双相剥削的机会与权利.平台既可以压榨商家(生产者),又可以压榨客户(消费者),笼统上讲,它压榨的是还是消费者(平台的用户).这种循环使平台(资本家)源源不断的积累利润,不断的压榨,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如何打破这种资本性垄断呢?可能只有建立一种更加有效的循环体,比方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是打破传统银行或传统企业等平台的垄断,它们本质都是平台,都是一种垄断模式,但互联网更加高效,垮区域,垮场景,它的成本更低,效率,效益更高,因此它才会逐渐取代原来的垄断体系.如果让国J插手,确实可以干预,但放大视野,国J其实也是企业,对企业的干预则又属于另一种压榨,剥削(企业对企业的压榨与剥削).过度的压榨与剥削不利于成长与发展,这会剥夺积极性,创造性,还可能引发反抗等等.

updatedupdated2023-06-10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