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工具书,主要传授思考的方法.全文逻辑清晰,结构简单,大的框架采用归纳法--时间顺序,整体框架就是总分总,观点非常独特简单,论述也很深入,整本书虽然只有几万字,但是短小精悍.内容非常好懂.但是想要深入理解可能需要静下心多看几遍.
思考=做梦?
思考和做梦的区别在于,思考需要注意程序和方法,而做梦却无方法和程序可循.常听人拿小孩和成人做比较,小时候词不达意,长大后,言不由衷.我们的语言,文字都是思考后表达的结果.要想对方能清楚明白我们的目的,那么在沟通前,我们的思考必须清晰、合理、严谨.
也许有人会问,思考也需要特意学习和训练吗?《论语》言:“三思而后行”,“思”在行动之前,并不不止一次的思考,要经过再三的思考,才能做出行动。在日常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思考.
学习思考的方法,提升思考力能帮助我们的思考更加的严谨,合理,清晰和有创意性.
批判思考VS创意思考
广义的思考方法包括批判思考和创意思考.
狭义的思考方法则仅指批判思考,而批判思考又可以划分四种方法:语理分析,逻辑方法,科学方法和谬误剖析.
语理分析:主要是弄明白言论和问题的意思,指出言论中的不清楚地方.
逻辑方法:用来考证推论的是否正确,检视言论中的推论是否成立.
科学方法:考察知识的可靠性.提供一套论证程序以获取有关的经验世界的知识.
谬误剖析:把不正确的思考方式加以归类和分析,把言论中的谬误辨认出来.
社会中之所以会出现争论,很多时候并非因为我们有相对的价值观,而是由于我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之间存在冲突.批判思考旨在批判,创意思考旨在创新和发明.批判能改善创意,而创意又能深化批判.批判现有的事物,能显示不足及问题所在,逼迫我们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
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新和发明?
新的理论能解释一些从前不能解释的现象,加深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新的解决方法能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新的产品能改善生活质量,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舒适.
为什么大部分人的创意很少?
大部分人大多数时候都受习惯的支配,习惯用既有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其他的可能性,另外一个原因是缺乏想象力.只有打破既有的习惯和开拓想象力才能提升个人的创造力.但盲目的提倡创意和思考,可能会造成轻视学习和贬低知识价值的恶果.这就如同盲目追求独特性的人,不过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
想要真正提升创意思考能力必须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如同灵感不过是长年累月积累的成果.知识越多能够产生组合越多,也越容易有所创新.世界上很多的突破并非单来自单一的科技和技术,而是多种构想的混合.
正确思考的第一步:厘清式——语理分析
我们经常会遇到跟别人沟通的时候,“驴唇不对马嘴”,说了半天,不知道对方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或者是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结果对方却听成了另外一种意思。在语理分析中,我们很容易被一些歧义、含混、概念扭曲、语害等的语言误导,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天都要做出判断,这些判断可以分为概率判断,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很多人试图用术语和艰深的字眼来掩饰毫无意义的事实,制造思考上的混乱.
语理分析首先就要“清字”,要厘清词语的基本涵义,有效排除掉歧义句、概念扭曲词、概念含混不清等问题;其次,再学会辨伪,可能通过判定词语在特定语境下是否有意义,来作为事件真伪判断的参考;最后,还要学会判断的三分法,即概念判断、价值判断、事实判断。试着问问自己:这是什么意思?
正确思考第二步:辨理式——逻辑方法和科学方法
语理分析问后,试问自己第二问题:这有什么证据?而证据就要从语句中寻找蛛丝马迹.
有效推理的引航灯——逻辑方法
逻辑是一门研究论证的学问,大致可分成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两类,其中演绎逻辑还可以分为传统逻辑和现代逻辑两块。传统逻辑又称三段论逻辑,包括定言三段论、假言三段论、选言三段论;现代逻辑又称符号逻辑,包括命题逻辑、量化逻辑。
逻辑论证是逻辑方法中的核心内容,既有演绎论证法,也有归纳论证法。
演绎论证具有必然性,结论往往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其正确的推论叫“对确”,错误的推论叫“不对确”。比如,A的年龄比B大,B的年龄比C大,因此A的年龄比C大,这就是“对确”论证。又如,A是B的父亲,则B是A的儿子,这个结论就可能不准确,因为B也可能是A的女儿,这就是“不对确”的论证。
有效总结的必杀技——科学方法
归纳法有五种:枚举归纳法、统计归纳法、因果归纳法、类比归纳法和假设演绎法。
枚举是最简单的归纳,就是将所有的对象全部列出来,然后进行归纳。比如,我们要归纳桃子、苹果、葡萄、西瓜的共同点,那么我们只要抓住这些是水果就行了。
再如,猴子、熊、老虎、豹子是动物。
统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归纳方法。统计结果的可信度离不开样本,如果样本选择错误了,统计将出现水份或偏差。
比如,要统计某所大学的男女比例,就不能简单选取当中的某个学院作为样本,这样往往会出现偏差,像艺术类学院可能女生会偏多,而体育类学院则男生会偏多。
因果则源于哲学研究方法,包括取同法、差异法、差异关联法、共变法和剩余法,都是用于寻找各类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比如,在多个大致相同的事例中,a现象都有出现,而所有事例都存在A的原因,则A可能是事件a的原因,这就是取同。详细点说,甲吃了A、B、C、D四种食物后出现腹痛,乙吃了A、E、F、G四种食物后出现腹痛,丙吃了A、H、I、J四种食物后出现腹痛,则我们可以说A食物是引起大家腹痛的原因。
类比是基于两件事物的相似性。比如,医生在探索病人胸腔积水情况快速诊断方法时,联想到木制酒桶中酒量的推算可以借助手指关节叩击酒桶壁,于是,“叩诊”这种诊断方式但产生了,而且能在听诊器的有效配合下,迅速判断出胸腔积水情况。
假设演绎是根据已知的事实材料与科学原理来对某未知事物或规律进行推测性说明。它有两个步骤,一是归纳论证,二是演绎论证。
比如,从甲乙丙丁......都会死,归纳出所有人都会死,接着基于张三是人,演绎出张三会死。
因此,归纳的结论是演绎的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前导,演绎是从归纳结束的地方开始的,演绎的一般知识来源于经验归纳的结果,但归纳本身也离不开演绎的指导,对实际材料进行归纳的指导思想往往是演绎的成果.
正确思考第三步:开拓式——谬误剖析(创意思考)
甄别陷阱的照妖镜——谬误剖析
梁光耀先生认为逻辑学上对“谬误”的定义太窄,认为错误的论证就是谬误。而普通人认为“错误就是谬误”的定义又太宽,最恰当的定义则是:思维方式的错误。知识上的错误并非思维上的错误.
哲学家李天命先生曾将谬误分门别类,提出了“四不架构”:不一致、不相干、不充分和不当预设。李先生将其运用到了人生哲学中去,认为“不一致”就是做人要跟自己的目标保持一致;“不相干”就是不要为那些和我们人生价值不相干的事物烦恼;“不充分”就是看事物的方式不全面而导致了偏见;“不当预设”就是谨防那些不妥当的社会预设和认识预设带来痛苦。
-
“不一致”其实就是自相矛盾、双重标准。用自己的矛攻击自己的盾,哪个更好?其实就是一种“谬误”,自己给自己设的逻辑陷阱。双标现场也是如此,对于同一件错误,不同的责任人受到不同的处罚,却没有得到一个正当的理由。根据个人情感来对一件需讲理讲法的事件进行审判时,常常会出现双重标准。
-
“不相干”是离题,是诉诸人身,诉诸群众,是进行错误的类比。比如《礼记》有言:“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以此来证明一个国家没有两个皇帝,这就是不相干的类比。古代有很多类似的比喻,看似增添了不少文采,但是从逻辑上而言,这些比喻都是不相干的。
-
“不充分”会让我们思考问题时以偏概全,或以全概偏,非黑即白。在考虑问题,归纳事物是,会忽略特殊的情况。前文所提“白马非马”故事,公孙龙就是故意扭曲概念,混淆“偏”与“全”的概念。
-
“不当预设”中把一个结论预设为真,这是不恰当的,结论是有待论证的。如果预设结论为真,能够反推结论的正误,那是可以接受的。就像神学哲学家论证“上帝是否存在”,但却以“上帝是完美的,上帝的话是真的”为前提,这本身就已经预设了“上帝是存在的”,那么这个论证过程并没有什么意义。
生活处处充满思考,也充满逻辑推理,也同时充满着谬误。在人际沟通中,要仔细聆听对方的话语,从“四不”中甄别是否有谬误,因为言语是灵活的,稍有不慎就落入对方的“陷阱”中去。同时,也要谨防自己在交流中不小心“挖坑”。
“思方学,有四要。意为首,重厘清,善分析,曰语理。二逻辑,谈推论,说必然,名演绎。三科学,求知识,有方法,号归纳。四剖析,错思维,乱思考,乃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