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阅读的过程挺吃力的,可以说读这本书是件耗时耗力的活儿,非常考验我们的耐力、毅力、智力,以及我们脑子里有多少知识,真的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
首先,这是一本比较“深”的书,或者说超出自己能力的书,很多次想中途放弃,但转念一想,只有读这样的书才能有所提高,总是读那些浅显的书,读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书,不过是在低水平圈里打转,只有读一些“深”一点的书,读那些超越自己大脑、超越自己能力的书,这是一种挑战,无论如何都能得到提高。像这类书,一来可以起到祛除浮躁,磨性子,培养毅力的作用;二来可以涵养心性,启蒙心智的作用。
如果把阅读当作一种成长过程,那么这本书一定是成长路上的‘高原现象’,因此只有克服才能实现超越,于是硬着头皮开始啃这本书。
为什么读这本书?——阅读本书的目的
-
1.想要了解更多关于“问题”方面的知识,帮助自己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想要学习批判性思维方面的知识,获得并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
3.一直被人安利这本书,所以很好奇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魔力,希望获得一些启发,提升自身能力。
阅读的过程
很早之前尝试性的阅读过一次,当时觉得枯燥乏味难懂,读了几章,实在没了耐性,直接放弃,算是半途而废。最近重新拾起这本书,感觉好多了,但依然觉的枯燥乏味,中途想放弃,唯一好点的地方就是理解上没之前那么艰涩。
说实在的,真的是一度想放弃,刚开始以为这本书一般般,可又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推荐?为什么那么多人纷纷好评?为什么书的评分还那么高?于是反思自己。
结论:本书一般般
理由:文字枯燥,内容乏味,理解困难
证据:个人经历
假设:智商没问题
显然,这里犯了以偏概全谬误,个别不能代替普遍,因为绝大部分读者都认为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包括很多知名教授,学者,企业家....
可能存在的替代原因是认知发展水平不够,这本书需要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看得懂。“你”觉得一般般,很可能是认知能力还不够。
如果从市场的角度分析:
- 论题:这是一本好书吗?
- 结论:这是一本好书
- 理由:1.评分高;2.众多人推荐;3.再版多次
- 证据:1.豆瓣评分8.3(算是权威机构);2.书友好评度高(调查报告),很多企业家、教授、知名学者强烈推荐,甚至高校拿本书作为教材;3.畅销几十年,再版12次,只有有价值的书才会这样
- 假设:大众有足够的认知能力
最后得出结论,这绝对是一本好书,值得自己去啃。于是决定采用精读的方式去啃这本书。之后找出这本书的两个版本(11版和12版),先把两个版本都快速略读一遍,一气呵成,旨在醒豁全篇主旨,得其梗概。
第一遍读过之后,发现12版对读者更加友好,细节上更便于读者理解记忆(每章的开头都有总结概括,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
然后选定12版开始精读,一章一章的细细咀嚼,读完之后,突然豁然开朗,不再觉得这本书那么晦涩,枯燥乏味,反而觉得写地真好,很有趣,备受启发,真后悔自己没早读这本书,越读越觉得自己的思维浅显、低智,越觉得自己太需要批判性思维。
读完第二遍后,发觉自己很有必要先发展和培养批判性思维,因此决定这段时间先好好研读这方面的书籍,重在培养批判性思维。
- 第一,好书太多,需要读的书太多,如果不进行批判性的选择,过滤掉那些一时对自己没价值的书籍,那么人生的整个阅读是漫无目的的,是低效率的。时间,精力耗不起。
- 第二,批判性思维能从最底层上提高效率,启蒙心智,提升理解、记忆、思考等方面的能力,提升阅读的速度,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三,批判性思维能帮助我们快速辨别出书中的思想观点,过滤掉杂质,从根本上增进吸收。
第三遍是整体性阅读,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之后在脑子里把整本书的内容复述一遍,然后翻看书友的评论、读后感,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查缺补漏,加深理解与记忆;另外想看看有没有不一样的看法或观点。
(这算得上一种交流,私以为理解就是在对抗中产生并深化的。人总是从自己的视角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而每和一个人交流,事实上你就获得了一个新的视角,而这些视角又成为一面镜子,打破既有的偏见本身也是一种乐趣————写作,是一个自我认识的过程)
那么再回到阅读,我们读书就是在和作者交流,看书评就是在和读者交流,那么读书不光光是读书,还是一种探讨,与作者探讨,与读者探讨。探讨的目的是透过作者对客观真理的陈述得到属于自己对客观真理的观点,然后将自己的观点与作者的、与其他读者的,相互比较、相互补充、相互纠正,于他们的经验中取正确无误的,于我有用的,借以扩充我的知识,加多我的经验,进而增强我的能力。
(个人这样阅读的方法是事先就确定好了。第一遍是整体略读,第二遍是精读,第三遍是整体快速阅读。第一遍是为了建立整体的完整性,第二遍是把整体分解成局部来深化理解,从而建立整体到局部的连贯性和精确性,第三遍是强化整体与局部之间的连接,使之更协调,从而实现更深刻的理解。
换言之,从整体到局部,从综合到分析,以大带小,从全面了解到把握精华;从局部到整体,以小带大,从逐步了解到全面掌握。)
读完第三遍,发现批判性思维有点像金字塔思维,两者都是比较高级的思维,但思维的角度不同。它们都是以演绎和归纳发展出来的立体化思维,都属于思维的基本规律。所不同的是,金字塔思维更注重整体性、条理性;批判性思维更注重局部和细节,追求的是精确性、连贯性、准确性。
私以为,表面上,批判性思维有点像演绎推理,但又不是演绎,它是演绎和归纳的结合体,在演绎中包含着归纳,在归纳中又包含着演绎,环环相扣。因此,它是演绎和归纳的更进一步的发展,是一种更高级的思维。
第四遍又是精读,带着批判性的思维阅读这本‘批判性思维指南’,重点是看书友的点评,并试着使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书友的点评,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发现书友的点评有的可以作为一种观点,有的结合文中点评的文字可以作为一种结论,还有的可以作为一种理由或证据来支撑文中的结论。(这次阅读应该算是练习批判性思维)
虽然这一遍读下来很耗费时间,但意识到批判性思维其实是元认知,更应该说它是对元认知的应用,这种应用能及时监控和修正自己的思维,从底层上提升思维的力量。
其次,批判性思维能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帮助个体从世界中独立出来,不再人云亦云,被社会裹挟,随波逐流,随声附和,让个体保持独立意识。或者说,批判性思维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张意识的防护网,防止我们被裹挟、被欺骗,过滤掉信息中的杂质,同时吸收那些有用的、有益的信息来帮助我们成长。
暂时就读了这几遍,花了二三十个小时,但感觉还远远不够,可能还需要多读几遍才能更进一步理解,目前只能说是对批判性思维了解了一个大概。
(真正读懂一本书,往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时费力的多!)
第一,批判性思维主要从三个维度组成:
- 1.能意识到一整套环环相扣的批判性问题;
- 2.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
- 3.有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批判性问题的强烈意愿。
简单说,1.意识;2.能力;3.态度。也可以理解为1.发现问题;2.提出并解决问题;3.吸收问题。而这整个过程又共同构成了分析问题。因此,我们才说批判性思维是能意识到一整套环环相扣的批判性问题。
(很多读者觉得书名起的有问题,明明讲的是批判性思维,干嘛要叫学会提问?私以为书名没有问题,而且起的非常好。批判性思维主要是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吸收问题,它的核心就是提问,用“学会提问”来概括再合适不过——问题是智慧的开始,探索问题的过程就是去蔽启明的过程。因此,‘学会提问’这个书名非常的好。)
第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对所有的断言都使用批判性思维,即提出批判性问题,尤其是对自己的主张。
那么首先,我们将批判性思维用于阅读,对我们自己而言,我们阅读这本书是为了构建出自己的答案——即发展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而不是听了别人的话,就马上按照他们说的去做。
对阅读而言,我们可以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这本书谈了个什么问题?表达了什么观点?写给谁看的?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这么说?怎么证明?......
论题:如何不被欺骗,避免人云亦云? 结论:掌握批判性性思维,学会提问 理由:... 论题:如何掌握批判性思维? 结论:... ... ... 整本书的结构按照What——Why——How展开,这刚好对应了批判性思维——按照批判性思维提出批判性问题,同时文章的内容是知,形式是行,整本书就是作者的批判性思维的表达,不得不佩服这种环形结构,完美的形成自证——知行合一,而且侧面应证了批判性思维是由一整套环环相扣的批判性问题构成。
那么跳出现在的思维,从更高一层次回看上面整个思维的过程。首先‘我’提出了问题,并且有探索问题的意愿。这一点可以从‘我’提出为什么,设定阅读目标开始。
其次,‘我’在阅读中不断的提出问题,并在无意识中达到了自己的目标——解决之前提出的问题.
从整个过程来看,‘我’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了作者教授‘我’的批判性思维,‘我’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已经开始使用批判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