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那些问题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太少而又想得太多

读书能干什么?读书能识天下之大,能晓人生之难;有自知之明,有预料之先;不为苦为悲,不受宠而欢;寂寞时不寂寞,孤单时不孤单;所以绝权欲,弃浮华,潇洒达观,于嚣烦尘世而自尊自重自强自立,不卑不亢不俗不谄。

每一本书中都藏着一个新世界,打开一本书就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通过这扇大门,我们能去往我们从未去过的年代,到从未到过的远方,见从未见过的人,以及体验从未体验过的人生。

书籍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心胸,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体验,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与理解人生。

有时候,一本书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在生活苦不堪言的时候,在人生失去方向的时候,在厌恶一切的时候,无意中拿起一本书,它能推你一把,让你迈出新的一步,让你产生重新面对社会的勇气,连一本滑稽可笑的书里,也有拯救生命的力量。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过程,而每个人的人生之中所遇到的,或将要遇到的99%的问题,前人基本都已经遇到过,我们读书就是把别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阅历、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见识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他人的人生融入到自己的人生当中,让自己的一生活出几辈子的长度!

为什么不喜欢读书?

对大多数人而言,读书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并不能怪他们,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一件违反天性的事儿。

现实世界是形象的、可感的、变化的、动态的,是有声有色的,这让人产生亲近感,使人融入其中。而书中的世界是抽象的,特别是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符号,这种抽象使人产生距离感,脱离生活,脱离实际,使知识的学习成为一种枯燥和难懂的事

因此,并非我们不爱读书,而是读书本身就违反了人类的天性。

当然,另一种原因是习得性无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经历了太多不好的体验,如晦涩难懂、挫折以及失败,于是这一系列的反应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碰书就产生抵触、畏难、恐惧等负面情绪,最终导致我们讨厌书籍,不爱读书。

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兴趣开始,从那些短小精悍、有趣好玩的作品起步,向经典靠拢,经过一点一滴的熏陶,就能养成阅读的习惯,从而打破天性的偏见爱上阅读,将阅读变成生命中的一部分。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促进个人成长的最佳方式,是不断超越自我的最有效途径。如果由着自己的性子不去读书,不去获取新知识、新思想,那么这样的人生只能一辈子被本能给奴役,永远地活在本能的驱使下。

因此,当你爱上读书,读书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为什么读书效率低?

有些人在读书时常常会出现两眼出神、焦虑不安、心浮气躁等问题,还有一些人一读书就会犯困,哈欠连天……这些都会导致阅读效率低下,达不到阅读的目的。

通常影响读书效率的原因可分三类:

  • 1.书;
  • 2.人;
  • 3.环境;

如果所读书目不接地气,太过专业,与个人生活背景和知识体系相差甚远,那这类书对个体而言无疑是“天书”,即使勉强看完,也会非常痛苦,因为很难会有深刻的理解。

最好的书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书。每个人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兴趣爱好,知识储备,生活阅历,人生阶段等都不尽相同,因此适合每个人的书也不可能相同。硬着头皮看那些不适合自己的书,肯定会头疼,效率自然低下。

因此,不要盲目过于相信市面上的书单,世上没有最好的书,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书,你的目的是找出它们,并开始阅读。

那么我们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呢?从心理学上表明,人在学习时,新信息占比达到15.87%时,大脑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

因此,当一本书中的新知识占比达到15.87%时,读者是最能读进去的,而且阅读的吸收效果也是最好的

此时的读者可以通过大量的已知去理解少量的新知,而这种微妙的平衡,会让一个读者真正地感受到读书的愉悦感。所以,选择那些适当超出自己认知能力范围外的书将是最适合你的书。

人是阅读的主体,书是客体,主体受客体的影响,但真正决定最终阅读效果的依旧是作为主体的人。人是影响阅读效率的另一关键因素。

很多人阅读缺乏目的性,完全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这种漫无目的阅读很容易让人迷失在细节当中,即使勉强读完一本书,事后可能什么也不记得,如此一来,书算白读了。

不要把阅读的行为,当成学习的效果,学习追求的是质,是成长,是获得,而不是量。一味地追求阅读数量,最后可能陷入到为读书而读书的泥沼当中。

没有目的地旅行,叫流浪;没有目标的人生,叫迷茫;没有目的的阅读,叫游荡。读书一定要带着目的。目的就是你所想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能引导你的注意力,帮你过滤掉无用的杂质,直达书中最精华的部分。

目的越明确,阅读越主动,阅读的效率就会越高。

影响阅读效率的第三个因素是环境。噪音会分散人的注意力,混乱会扰乱人的思维,打断则会干扰人的理解。因此,选择一个安静、整洁,没有干扰的环境将能最大化提升阅读的效率。

这里建议在阅读时选择一个单独的房间,主动关闭手机、电脑、音乐等干扰源,然后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之后正式进入阅读。

为什么阅读速度那么慢?

读书不是一场竞速游戏,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阅读方向,兴趣爱好,阅读方法不同,必然导致每个人的阅读速度不同。

限制阅读速度最常见的两点因素:

  • 1.逐字逐句阅读。
  • 2.回读。

我们早期接受的阅读教育确实要求我们一字一句的进行阅读,碰到生字要查字典,碰到不懂的地方要查百科全书,起初,这些有助于我们阅读,但做这些是为了培养我们的阅读能力,让我们学会阅读。

随着阅读能力的形成,能力的增强,阅读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当我们拥有了阅读的能力,能进行顺畅阅读时,就不该再逐字逐句的阅读,这不会再帮助到我们,反而会妨碍我们阅读。

其一,单个的字词是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的。我们阅读时会将看到的字词进行编码,提取意思,从而实现理解。因此,相对于完整的句子,逐字逐句反而将完整的意思拆分开来,这限制了大脑的理解。

其二,逐字逐句会让人陷入到细节当中。当阅读的速度小于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时,大脑就会出现走神、开小差、白日做梦等情境。

人脑堪比一台超级计算机,一旦出现资源过剩的情况,闲置的资源非但不会节约,反而会被用到其他无关紧要的地方,而逐字逐句阅读输入的信息较少,赶不上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因此它拖累了阅读速度。

事实上,加快阅读速度非但不会影响阅读效果,反而能促进理解。因此,提高阅读速度就必须改掉逐字逐句阅读的恶习,而改掉逐字逐句阅读的最好方式是学会选择性阅读,学会略读。

谨记读书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为了通篇理解作者的观点!

一本书中80%内容都是铺垫,只有20%才是观点,因此阅读只需集中精力于那20%精华即可,没必要通篇一字不落的详细对照,生怕错过点什么。

对于已经弄清楚的部分,可以快速浏览;对于无关紧要的部分,直接跳过;对于不懂的地方,先做标记,回头再仔细阅读,如此一来,节约的时间又可以仔细阅读重点内容。

其次,阅读不是跟自己较劲。不要一遇到难点就死盯着不放,总觉得自己没弄懂前一部分内容就没办法心安理得地继续读下去。

回读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理解,但反复的回读,过多的回读会重复浪费大脑资源,打乱阅读的节奏,让注意力陷入细节当中,人也会变得越来越焦虑。

知识是从两端向中间靠拢的,遇到暂时不懂的地方最好的办法是做好标记,然后继续往下读,多数情况下,只要多读几段,作者就会给出详尽的解答

为什么读完就忘?

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通过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将新旧知识捆绑在一起,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当中。

"看完就忘,读完就忘"的本质原因是缺乏必要的人生联系,没有将新知识与自身的经验联系到一起

人生最难遗忘的是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如果不把新知识与人生经验关联起来,新知识在脑海中就不会留下什么印记,自然也就记不住。因此,记住一个新知识的最好方式是将其与既有的、熟悉的旧经验联系在一起

其次,人的记忆力其实是非常不靠谱的。不要过于高估自己的大脑,人在学习结束后的20分钟内,记忆留存率不足50%,一天之后,就会遗忘超过三分之二的内容。因此,定期复习才能保证记忆的持久性。

根据艾兵浩斯遗忘曲线,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 1.读完书后,立即刻意回忆;
  • 2.读完书后1小时,再次刻意回忆;
  • 3.睡前,刻意回忆;
  • 4.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刻回忆;

回忆不光能让别人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还能锻炼记忆力,让我们对读书产生自信。

当然,影响阅读吸收率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学习的方式。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学习分为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包括讨论(50%)、实践(75%)和教授给别人(90%);被动学习包括听讲(5%)、阅读(10%)、视听(20%)和演示(30%)。

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的吸收率不同。最高效的学习方式是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教授给他人,以教促学,这能逼着我们去尽可能地吸收一本书,毕竟一本书如果自己都没读懂,又怎么能教会别人呢?

"以教促学"最经典的方式是费曼学习法,先明确概念,然后设想教学,之后反复完善,最后化繁为简,其中最关键的是用自己的语言把知识讲清楚。——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那十有八九你还没完全理解。

读书只是起点,应用是终点,练习是转折点。

知识要投入到实践当中转化为生产力,否则知识没有任何用处,你掌握再多的知识,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试着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教授给他人,这就是在实践,就是在练习。

如何提高整体阅读效率?

从学习循环上看,读书是一个输入,思考,输出的过程,这三个阶段相辅相成,循环往复,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

单纯地输入,不思考和及时输出,人容易陷入”达克效应“。感觉对书上的内容有一定的理解,没有太大问题,可一旦要对别人转述,却又支支吾吾,没法用自己的话说清楚,又或者别人听了你的表述后,压根没听懂,如此,一本书算白读了。

而单纯的思考不过是在瞎想。一个人不动笔,他的思想就不会有系统。人只有用某种方式将思想表达出来,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思想

因此,一个人光读书而不输出,是不完整的。输出是检验我们阅读吸收情况的最好方式,也是整理思想的最佳方式。

人的素养提升离不开输入能力的提高,又会伴随输出的增强,而加深对知识的创新性理解,在输出的过程中伴随着输入,这无疑又会提升自身的素样

正如学习金字塔理论所述,将学到的知识教授给他人,这种”以教促学“的方式就是一种输出。当然,写作,讲书,讨论等也是不错的输出方式。

当前知识经济下,讲书是最流行的输出方式。讲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百分百地还原一本书,而是为了分享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内容。一般,讲书的套路分三步:

  • 1.设导入;
  • 2.讲干货;
  • 3.总结;

设导入的目的是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让听众产生兴趣。因此,你要给听众一个听你分享的理由,这本书能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否则没人会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听你”瞎叨叨“。

讲干货就是分享你认为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让听众也受益。这里建议每次分享一本书时,只讲三点干货,太多,听众也记不住。

分享干货的方式:

  • 1.从问题出发——Q&A法;
  • 2.从现象出发——演绎法(现象,原因,方法);
  • 3.从知识出发——2W1H(what、why、how);

总结就是最后的收尾工作,要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能给听众带来启发,能加深听众的理解和记忆。常见结尾方式分3种:

  • 1.回顾总结:把讲过的知识点再回顾一遍;
  • 2.提炼思想:把本次分享的主题进行升华,拔高;
  • 3.憧憬未来:祝愿大家以后如何如何,共勉;

无论哪种方式结尾,建议在结尾处引用一个金句,起画龙点睛之笔,这样的结尾是最有力量的。

读书不是一个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有没有决心的问题。时间就像海绵,挤一挤总会有的。总说自己没时间读书的人,往往不是真的没时间读书,而是真没把读书当回事儿。

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在每天看来是没区别的,在每个月来看区别也是微乎其微的,在每年来看区别似乎还不明显。但在每五年来看时,可能已经是财富的巨大分野,而等到十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已经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如果你已经错过了从前,那是否愿意从现在开始把握未来呢?读书,纵使有千万个理由半途而废,但只要有一个理由能让你坚持下去,那么你就应该坚定地读下去。

updatedupdated2023-09-10202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