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快速阅读感悟

这本书大的框架与《快速阅读》差不多,都是按照“提升阅读速度——提升理解力——提升注意力——提升记忆力”的逻辑展开。

不过《快速阅读》更多的是针对阅读能力,细节上更加详实,整本书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由浅入深,逻辑清晰,材料丰富,观点鲜明,语言上通俗易懂,方法科学且简单易行。

(私以为这本书更符合读者的胃口,建议两本书都看看,先《快速阅读》,再《超级快速阅读》)

这本书更多的是针对学习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学习阅读能力,它在细节上并没《快速阅读》详实,但在整体性方面更加全面充分。

其次,这本书的写作手法更偏向于学术,这也是最佩服作者的一点,将枯燥的学术理论结合实践应用,经过总结归纳出一套简单易行有效的阅读学习法,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内容结构上又不失严谨,真的是666。

(把艰深的学术写的这么清新脱俗,而且文章还挺严谨,对德国人又增添了不少好奇)

当然,这本书大的框架上是按照学习的顺序——将学习过程分4个阶段——结构按时间顺序展开,每个部分可自成一体,又相互交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整个学习过程。

如果单独从每个阶段看待该部分,基本上是以学术写作的手法进行,二级目录依旧是时间顺序(分论点),(论据)最底层逻辑是演绎顺序,按照what—why—how进行。

比方第一阶段——阅读前的准备,分3个步骤:1.定位—2.激活—3.提升速度。

第1步定位:先告诉我们阅读前的准备工作是什么(what)——梳理逻辑脉络明确目标,然后告诉我们为什么(why)要这么做,并且列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结论。最后告诉我们现实中具体的做法(how)——浏览,同样也给出了这么做的理由。

可以说作者把空泛的理论结合实际,照顾到普通读者,给出最贴切、具体的方法。而整体上又挺严谨,虽然总觉得哪里有问题,但总体上非常友好的。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学习要学会遵循大脑的规律,利用规律能让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质上,整本书的结构其实是按照大脑规律组织起来的,或者说作者是按照思维的先后顺序布局内容,而不是按照内容的联系来安排结构的先后顺序。

按照信息加工理论,我们接收信息的方式分为4个步骤:输入—处理—储存—输出

  • 1.读取信息——输入——接收信息。

  • 2.处理信息——加工——译码编码。

  • 3.存储信息。

  • 4.调用信息——应用——运用信息。

这四个步骤刚好对应书中的四部分内容:学习第一阶段即输入,第二阶段理解即处理,第三阶段记忆即储存,而输出又分别蕴藏在一二三阶段中,或者说在读者阅读这本书的同时,跟随着书中步骤操作时,读者就在潜移默化中在执行第四阶段。

当然,作者也在第四部分指出我们应该怎么做——方法只有应用中才能转化为自身能力。

概言之,整本书就是围绕思维规律展开的,全文以思维规律为中心组织内容与结构,并按照思维的先后顺序——即思维规律,来表达自己观点,因此方法上确实合理有效。

第一阶段:宏观定位

阅读像拼图一样,先要有一个理论的相框,然后根据相框再一步步往里面填充细节。

如果玩过拼图,应该知道,如果事先没有一个相框,不知道拼图的大体内容,那么你在拼图的过程中很容易就陷入到细节,然后迷失,最后变得手足无措。

因此,阅读前的第一步应该是宏观定位(整体定位),先梳理全书的逻辑脉络,明确自己的目标,让自己对全书有个整体的印象或感觉。这样一来,我们相当于有了全书的地图,在阅读的旅途中我们可以迅速定位,而且有方向感,避免了盲然无措,迷失在阅读的旅途中。

(目标越明确,阅读的效率越高)

定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浏览,花个5-10分钟把整本书从头到尾迅速浏览一遍,先看标题,副标题,出版介绍,作者介绍,相关评价,序言,后记,目录.....

只需短短几分钟,我们就能大致知道这本书主要讲什么?谈了一个什么问题?作者怎么表达的?以及'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注意:阅读至始至终都围绕4个问题

  • 1.这本书主要讲的什么?

  • 2.这本书谈了个什么问题?

  • 3.作者说的有道理吗?

  • 4.这本书与你有什么关系?

其次,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需要激活已有知识储备,将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因为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

因此,提前激活知识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激活知识最简单的方式是提问,用问题引导自己,一来可以提前预测文章内容:关于这个主题我知道哪些?不知道哪些?作者会写些什么?

其次,问题能很好的引导注意力,提升大脑的效率。

最后就是提高阅读速度,阅读时视线处于跳跃状态,只有停止状态下,视线才能聚焦,像照相机调整焦距,如此才能有清晰的图像。

影响阅读速度的3个关键因素:逐字逐句,视线游移,视幅过窄。可通过辅助工作引导视线移动,训练3-2-1阅读法,字母树训练法,符号训练法能有善改善速度慢的问题。

第二阶段:理解

阅读中最关键2个因素是理解与记忆,只有理解了,书中的知识才能顺利地转化为自己的。学习本身就是知识建构的过程,或者说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此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

促进理解最可行的办法就是画思维导图,这其实就是提前建立逻辑关系。人在阅读时,总是先看到逻辑关系的存在,然后才能理解它们。

思维导图也属于宏观定位,它不光让逻辑脉络一目了然,还有助于在阅读中帮助自己定位,促进记忆,启发联想,激发左右脑协同效应。提升整体的学习效率。

画思维导图的步骤很简单:

  • 1.把握整体行文结构。

  • 2.提取关键词。

  • 3.确定要点间的逻辑关系。

其次,为了让阅读持续高效进行,我们必须自我效能,持续为阅读提供动力。这就好比发动机,没有充足的氧气,汽油就不可能产生持续的推动力。

科学研究指出,过于放松和过于紧张都不利于学习,而适中的紧张是最有利于学习的。因此我们必须释放过多压力,保持心情平静。多运动(保持体内激素平衡),调整呼吸节奏,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事。

最后可以升级阅读训练法,将思维导图加入3-2-1中,S曲线阅读法。

第三阶段:记忆

读书最终是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在关键时刻调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记忆是关键。

如果把我们比作计算机,我们其实是按照"输入——处理——加工——存储——调用”来运行的。其中记忆就是处理加工的过程。我们的输入设备包括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个输入设备的信息存储的位置都不同。

因此,阅读时激活的感官越多,记忆就越牢固。(练习记忆的方法可随时随地,先观察眼前事物2分钟,然后闭眼回忆刚才看到场景中所有的事物。)

记忆分为感官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感官记忆大概3-5秒,短时记忆3-几分钟,长时记忆几十分以上。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需要一个过程——即时间,当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短时记忆无法将其全部转化为长时记忆,因此过量的信息会被过滤掉。

换言之,短时记忆容量有限(7±2个),并且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需要时间,当信息输入的速度大于大脑信息处理的速度,过多的信息会被大脑直接过滤掉,以此保证大脑的正常运行。————短期记忆相当于过滤装置。

其次,由于记忆中不同信息之间会产生相互干扰的现象,因此会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即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开头和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

因为,开头部分的信息没有前面的记忆干扰,末尾部分的信息没有后面的信息干扰,而中间部分的信息既受到前面信息的干扰,又受到后面信息的干扰,因此中间部分的记忆是最模糊的。

一般学习40-50分钟左右,记忆的效率就会直线下降,也许你觉得理解没问题,但让你复述刚才的内容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因为理解与记忆并非是同步的,

因此,将一段长时间的学习分成几段,将整体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学习,合理安排学习进度,控制好学习节奏,将最大化提升学习的效率。

(可以出现多个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还能提高大脑记忆的转化效率)

当然,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合理运用时间将最大化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一定要明确目标,目标越明确,学习动力越强劲,学习效率越高,人生前进越稳妥。

其次一定要学会制定计划,按照计划执行,因为人很容易高估自己短期能力,而低估自己长期能力。

计划相当于约束,能让我们分清事物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

没有计划人就会由着性子做事,重要事情一拖再拖,等到夜幕降临,又满怀愧疚,埋怨自己没有好好珍惜这一天的时间。

  • 1.明确目标,设置截止日期;

  • 2.制定计划,安排事物;

  • 3.执行计划。

  • 4.制定计划跟踪表。

  • 5.根据计划进度表及时反思优化调整计划。

按照艾兵浩斯的记忆曲线,合理安排复习将能保证记忆最长久,因此学习要定期复习才能保证最佳效果。

....

...

..

第四阶段:调用

以上总结就属于调用知识,复述了整个知识过程。人只有用某种方式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我们才能准确的把握自己的思想。

写作是整理思想最好的方式,第一能查漏补缺,第二还能深化理解与记忆。

updatedupdated2023-08-172023-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