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过了若干年,你半夜醒来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读书,而且没有任何负罪感的时候,你就必须知道,你已经堕落了。
不是说书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没有完全认同于这个现世和现实,你还有追求,还在奋斗,你还有不满,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精神生活!
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学习的过程。从小学、中学大大小小的测验,到大学的毕业答辩,再到各种各样的在职培训和进修,每个人都必须做好准备,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那些教育水平不高,无法保持终身学习,不愿接受计算机技术再教育,无法每隔5-10年就学习新技能、获取新知识的人,将会发现越来越难找到工作——社会越来越'卷'。
世界唯一不变就是变化,当成长的速度赶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你注定将被淘汰。
读书不再靠蛮力,方法才是关键
读书是获取知识、学习新技能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人生学习的方式大致分为三种:
-
一、从过往的经历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
二、向他人学习,从优秀者身上汲取养料。
-
三、大量的阅读,从书本中萃取精华。
读书无疑是获取知识、加快成长最便捷的方式。一个人的经历是有限的,你永远不可能看完世界上所有的角落,踏遍每一片山河,尝遍所有的酸甜苦辣咸,也不可能知晓所有人的人生经历,感受每一种不一样的生命体验。
但书籍可以拓宽你的视野,开阔你的思路,延长你的生命,让你看到你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想到你从未想到的事物,并尽可能的丰富你的人生体验,让你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
绝大部分人在进入社会以后,就停止学习,他们认为学习是需要天分的,那些学习又好、又快的人都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在潜意识中否认了自己,因此他们不再阅读,不再学习,也不愿意再接收新知识——除非工作需要。
可所谓的天分往往不过是知道诀窍罢了,而这是可以学会的。除了极少数天才,人与人之间智商的差距是非常小的,而这对学习的成效的影响微乎其微。相反,方法与技巧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
只要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阅读技巧,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学得又好、又快。
磨刀不误砍柴工
阅读不光需要努力,还需要方法和技巧。很多人打开一本书,都会下意识地翻开第一页,然后一页一页地往下读,有时甚至连目录都不看上一眼。因此,他们在只需要粗浅翻阅一本书的时候,却拿出仔细阅读、理解一本书的时间,这反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方法和技巧能帮助我们节约时间,提高阅读效率,避免盲目的阅读。没有目标的阅读是在游荡,思维无法聚焦,分不清哪里是重点,哪里不是重点,于是思维会漫无目的的游移,也许一本书读完,可什么也不记得,如此一来,书算白读了,你还浪费不少时间。
阅读前的准备
第一步:明确目标
正确阅读的第一步应该是先明确自己的目标——这里的目标是指整体性的目标——是你对你自己的目标。目标能为我们提供方向,指引我们稳步前行,避免我们迷失在发散的思维之中。
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需要动力支持,而目标就是内驱力,它能激活主动阅读,保持阅读的持续性,从整体上促进了阅读效率的提升。
一般而言,阅读目标可以分为三种:
-
1、娱乐和消遣;
-
2、获得资讯与洞察力;
-
3、增进理解;
为娱乐和消遣而阅读,你可以获得一时的欢愉,但除了享乐之外你也不可能再期待其他的收获;
为资讯与洞察力而阅读,你会知道某件事情发生,头脑中会多了一些讯息,但心智不会发生变化;
为增进理解力而阅读,你会被启发,获得超越原有理解,你不光变得更聪明,而且更加智慧,你的心智会越来越成熟。
目标越明确,阅读越主动,阅读效率越高。
阅读前——略读
第二步:浏览
正确阅读的第二步应该是迅速的把书从头到尾浏览一遍。
先看标题、副标题,再看出版介绍、作者简介,相关评论,然后序言、目录、后记,最后挑几个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随便翻翻。如此,我们才能准确地判断一本书的价值,筛选出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书。
拿起一本书之前,我们并不能确认其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是否值得我们阅读。
如果一上来就孜孜不倦,可能读到一半后才猛然发现这本书毫无新意,没有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对自己而言也没有任何价值,那么此时我们已经浪费了大把宝贵的时间,还没任何收获,完全是入不敷出,多么可惜啊!
只需短短5-15分钟的略读,把书迅速浏览一遍,我们就能判断一本书的价值,筛选出真正值得阅读的书,这不光节省了时间,还提升整体的阅读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这里需要注意,阅读自始自终都围绕4个问题进行,我们必须以这4个问题为中心展开阅读:
-
1.这本书主要了讲什么?
-
2.这本书主要谈了个什么问题?
-
3.这本书讲得有道理吗?
-
4.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其次,略读(或浏览),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目标。这里的目标指关于书的目标,是更加详细、具体的目标。
比方,你想从书中获得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想要得到什么知识?......目标越明确,阅读就越主动,阅读的成效就越高。
明确具体的目标还能保持思考的独立性,避免你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读者真正想了解的内容与作者想表达的内容未必一致——作为读者的你只需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即可。因此明确具体的目标能过滤掉无用的信息,助你迅速抓住重点。
注意:不要将"记住书中所有信息"当作目标,想把整本书装进脑里去不过是懒于思考的借口。一本书中哪怕只有那么一句话,一个字能启发你,促进你思考,就足够了。
其三,略读(或浏览),有利于我们梳理整本书的行文脉络,方便宏观定位。阅读跟拼图一样,先要有一个基本理论的框架,然后根据框架再一步步填充细节。
如果缺少框架,不了解拼图的大体内容,一上来就动手拼凑,很容易就陷入到细节中,变得手足无措。
概言之,略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而在于收得一个整体的印象,有一个大体的感觉。这相当于提前为自己准备地图和指南针,便于我们在阅读旅途中定位和识别方向,避免茫然无措和迷失。
因此,略读(或浏览)的实际意义比真正阅读更加重要,它为整个阅读事先建立了上位规则,而在进入正式阅读后,我们的阅读过程就变成了下位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好。
第三步:激活储备知识
正确阅读的第三步应该是激活既有知识,主动提问。试着问问自己关于这本书的主题,你知道哪些知识?不知道哪些知识?预测下作者将会写些什么内容,以及怎么写。
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去获取新知识。通过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调取与新知识最具有联系的旧知识,用旧知识来解释新知识,将新旧知识捆绑在一起,从而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而问题是学习的向导,越能主动提出问题来,阅读也就越主动。如果一本书连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那么也别指望这本书能给你带来一些你原来就没有的视野。
简而言之,激活既有知识实际上起到充当新旧知识之间"认知桥梁"的作用,为后面的理解、记忆和吸收打下基础,而主动提问能控制学习时的注意力。
第四步:制定阅读策略与方法
正确阅读的第四步是制定阅读策略,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了解到全面了解的过程。我们需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安排好学习进度,把控好阅读节奏,从而最大化提升阅读效率。
合理的策略和方法能减少阅读中的枯燥感、厌倦感,增加阅读兴趣。面对一本动辄上百、上千页的书,我们很容易产生害怕、恐惧、畏难等负面情绪,并且长时间的阅读也会让我们感到乏味、厌倦,这不利于阅读。
如果我们事先将整本书划分成几个部分,安排好阅读进度,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方法,然后一部分一部分的完成阅读,整个过程会比一上来就死磕整本书要轻松愉悦得多。
第五步:选择良好环境,调整心态
正确阅读的第五步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调整好心态,端正好坐姿,开始正式阅读。最好的方式是找个安静的地方,关闭手机、电脑等干扰源,深呼吸,端正坐好,试着告诉自己要好好学习。
声音会干扰思维,打断会分散注意力,不端正的姿势会引起疲劳。这些都会妨碍有效学习,降低整体的学习效率。
其次,我们的大脑和身体经常进行交流。如果大脑重视某件事,身体就会适当表现出紧张,以便于有效完成此事;同样,身体如果表现出重视某件事,大脑也会认为这件事很重要,于是会分配更多资源给身体。
相反,如果我们的身体表现出过于懒散、放松,大脑自然会认为接下来的事情或行为并不是很重要,于是减少对该事情或行为的资源分配。
科学的阅读姿势:上半身身体端正,腰板挺直,靠在椅背上,背部不要弯曲,胸部稍挺,双手或单手持书,手臂自然放松,下半身自然弯曲,大腿平行于椅面,小腿垂直于地面或稍向前伸,不跷腿,不晃腿,双眼离书一尺,胸部离桌面一拳,握笔时指尖离笔一寸。
同理,调整呼吸,自我暗示,喝口水都是用身体语言告诉大脑: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很重要,别马虎,一定要认真。于是我们的注意力、理解力、记忆力会得到大幅度提升,整个学习的效率也因此提高。
科学研究指出:人在适当的压力下,学习效率最高。过于放松则注意力分散、容易放弃;过于紧张则身体僵硬、出冷汗、大脑一片空白。
因此,适当给自己点压力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比方给自己设定学习时间——大脑在预先知道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会自动提高工作效率,以便更好地利用有限时间;每次完成一段学习,给自己点奖励——一颗糖,一块巧克力或苹果,这同样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
阅读中
在阅读中,阅读高手通常是一边处理刚刚读入的文字信息,一边积极思考,一步步地梳理出文章的脉络。而大脑也总是先看到逻辑关系的存在,然后才能理解它。
第六步:制作思维导图
正确阅读的第六步是梳理文章脉络,制作思维导图。这里我们可以根据书的目录制作思维导图,因为目录就是作者的行文思路。其次,我们也可以在阅读每一章节时制作该章节的思维导图,这有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
大脑偏爱简单、清晰、结构化,图像化的信息。对于复杂的信息和问题会产生焦虑感、痛苦感,为了消除痛苦感、焦虑感,大脑会自动将接收到的信息归纳到某个结构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而思维导图刚好贴合大脑这一特点。
制作思维导图三个步骤:
-
1、把握整体行文结构;
-
2、提取关键词;
-
3、画出要点间的逻辑关系;
第七步:速读+精读
正确阅读的第七步是快速阅读一遍,回顾一遍,然后再针对重点内容反复精读。速读在于抓住重点,回顾在于理清头绪,反复精读在于理解记忆。
很多人在阅读中喜欢跟自己较劲,一遇到难点就会死盯着不放,总觉得自己没弄懂前一部分的内容就没办法心安理得地继续往下读,但其实只要多读几段,一般作者就会给出详尽的解答。
因此,阅读中不要跟自己较劲,遇到不懂的地方先标记起来,然后继续往下读,对于已经弄清楚的部分,可以快速浏览,对于无关紧要的部分,直接跳过,这样节约下来的时间又可以回过头来仔细研读之前标记的地方,如此一来,阅读的整体效率就会得到提升。
阅读中最大的问题是阅读速度问题,很多人认为速度太快会影响理解力,但事实上加快速度非但不会影响阅读效果,反而能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我们的大脑好比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如果信息读取的速度赶不上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过剩的资源非但不能节约,反而会被后台调用处理其他无关紧要的信息,如此一来,就会出现'开小差''做白日梦''胡思乱想'等情况。因此,快速阅读不仅不会影响阅读效果,反而能促进理解记忆。
大多数人在阅读的同时喜欢在脑子里一字一句地跟着默念,我们把这种做法叫作**'念'**书。
**'念'**书实际上增加了大脑处理信息的环节,将眼睛读取到的信息传递到视觉中枢,然后由视觉中枢传递到语言中枢,语言中枢再传递到听觉中枢,最后由听觉中枢传递到大脑理解记忆的地方。
整过过程曲折迂回、路线太长,不仅耗费精力、易疲劳,还直接拖累整体的阅读效率。
从根本上讲,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就是要强化视觉渠道,彻底改掉**'听觉阅读'的习惯,把'看'书和'念'书变成真正的'读'书。——将眼睛接收到的信息直接传递到大脑理解记忆的地方,从而形成'眼脑直映'**模式,进而提升整体效率。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的眼睛是处于跳跃状态,只有眼球停止时才会停留在某一点,像照相机一样调整焦距,直至生成清晰图像,然后读取信息。
换言之,在阅读的过程中,眼睛先落在第一个词上,眼球停止运动、对焦、读取信息,然后再跳动下一个词,重新对焦、读取信息,以此类推。
但孤立的字词是无法表达完整的意思,大脑会将读取到的信息自动进行整合,以此获取完整的意思。这样逐字逐句的方式反而拖累了大脑理解记忆的效率。
因此提高阅读速度最简单的方式是拓展视幅,让眼睛一次性尽可能多的读取信息,最好能一次读取一个完整的意思。
那些阅读高手之所以能一目十行,其根本原因就是按照语义单元来读取信息。所谓语义单元,指的是由几个字词共同组成的、能表达某个完整意思的词组或短语。
当快速阅读一遍后,我们需要好好回顾一遍。
因为读一遍之后,所得的多是些零星点点的印象,得不出一个完整扼要的印象,也有草草读过一遍之后,马上又回过头来重读第二、第三遍,印象还是很笼统,甚至相当模糊,理不出一个头绪,就是缺少想一遍的缘故。想一遍——即回顾,能帮助我们把知识点串联起来,确定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获得整体的印象。
第八步:安排学习进度,把控学习节奏
正确阅读的第八步是合理分配时间,把控好学习节奏,每学习40-50分钟就休闲片刻。大脑的理解与阅读并非完全同步,理解与记忆也并非完全同步。因此合理分配时间,安排好学习节奏,能促进理解与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我们的记忆分为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感官记忆大概3-5秒,短期记忆大概几分钟以内,只有长期记忆为永久。长期记忆是短期记忆转化而来,短期记忆是由感官记忆转化而来。
学习与长期记忆有关,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需要一个过程——即时间。短期记忆的容量大概在7±2之间,它起到信息过滤掉作用,避免我们的大脑被无用信息给占据,出现运行不正常的情况——失去对轻重缓急的判断。
因此,短时间内接收大量信息,超出大脑处理信息的负荷,过量的信息不会被记住,反而会被过滤掉。这也是很多人学习时间越长,效果越差的原因之一。
认知心理学指出,记忆会受到信息的位置的影响,并且受到先前记忆与之后记忆的影响。因此我们的记忆存在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位效应:当人们接收信息时,开始阶段和最后阶段的信息相对与中间阶段的信息更容易记住, 这是由于后学习知识对于回忆之前所学习的知识的干扰作用。
近因效应:当人们接收信息时,大脑更容易记住和关注在信息序列中靠近自己的信息。
将一次长时间段的学习划分为几个时间段,每段学习时间控制在40-50分钟,然后再根据学习内容、章节划分更小的学习时间段。每完成一个时间段的学习任务,停下来,先花1分钟回顾刚才学习的内容,梳理下结构,然后休息5分钟,之后再继续往下学习。
这样的学习效率将是最高效的。其一,我们创造了多个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其二,我们利用了记忆的规律。
一般学习40-50分钟左右,记忆的效率就会直线下降,或许你觉得理解没问题,但让你复述刚才的内容可能就会出现问题——因为理解与记忆并非是同步的。
阅读后
当读完一本书,我们的阅读任务还不算完成,最后还需要整理思路,将各部分的知识点串联起来,理清各要点间的逻辑关系,实现对整本书的理解。
第九步:以写促读,定期复习
正确阅读的第九步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重画思维导图,写后感,然后定期复习。人只有用某种方式将思想表达出来,我们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思想。而写作是整理思路最好的方式。
一本书读完,我们并不清楚自己的掌握情况,有时候我们很容易陷入到"自以为明白了"的状态,感觉自己对书中的内容没有太大问题,有一定理解,可一旦被人追问,或者向他人转述,又支支吾吾,没法用自己的语言讲清楚,那么这本书算是白读了。
真正读懂一本书,往往需要花费数倍于阅读的时间去思考和实践,并输出自己的东西,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是养成一个习惯,这个过程比阅读本身要费力得多。因此,只读不写是低效的。如果你想最大化提升阅读效益,那就请将学到的东西表达出来。
写书评,读后感,或读书笔记不仅能帮助我们查漏补缺,还能让我们跳出书本外,以另一个视角看待这本书,我们的理解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其次,根据艾兵浩斯的遗忘曲线,记忆存在用进废退的现象。如果一项记忆长时间不调用,可能会成为惰性知识。因此为了保持知识的活跃性,我们需要定期复习。
惰性知识(inert knowledge)是个体虽然已经获得并保存在头脑之中,但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提取出来加以应用而处于一种非活跃状态的知识。
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调取信息"的过程,方法只是对过程的具体应用,要想真正提高阅读能力,还得多加练习,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地优化、升级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将方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为你所用,这才是真正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