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说:“哲学的认识方式只是一种反思。"
人类永远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生存、发展、变革与创新的。
那么什么是认识?认识与知识有什么不同?人类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的能力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以思想、观念方式接近和掌握客体的自觉活动。它是人在意识中观念地反映、理解和再现客观对象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是人以思想观念的方式对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把握方式。
认识可作为名词,也可作为动词。作为名词,它与知识、观念、思想等相通,是关于一定对象的观念表现形式。
作为动词,则指的是人所特有的以观念方式把握对象的活动。
了解认识,研究认识和理解认识是为了提高人类认识的自觉性,更好地帮助人们把握世界。
本文逻辑
关于认识的认识=认识论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功能
变化的认识
认识是怎么发生的?
关于认识的认识=认识论
**认识论讲的是关于认识问题的哲学反思,它是一门反思的科学,即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考。**它以认识本身作为思考的内容和研究对象,对不断发生、发展着的认识活动及其结果进行哲学认识,揭示认识的本质和特点,探索认识的过程及其规律,揭示认识的真理性及其实现途径等。
认识论与知识论不同,一个研究的是形式,一个研究的是内容。认识论研究的是认识的一般形式,其中包括有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对象,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程序,认识的方法,主观与客观对立等问题;而知识论主要研究的是认识的内容。——当然,这里如果把认识论当作内容,那么在此探讨的范畴也可属于知识论。
认识与知识并不冲突,而是对立统一的。知识既是认识的结果,也是认识的材料。当知识作为认识的材料参与到认识活动中时,经过思维的加工,知识就会转化为认识的一部分,成为认识能力结构中的积极因素。
例如,学习就是一项重要的认识活动。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通过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提取与新知识最具有联系的旧知识,并使新知识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得到同化或顺应,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反映、选择与建构的统一。它是主体自觉地接收、采集、选择、加工、处理、保存、传输客体信息的过程。
人的思想观念无论多么复杂和抽象,归根结底都来自并反映着客观对象。因此认识是一种反映活动,且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反映活动。它是人以观念方式对世界和自身的能动掌握,其目的在于为人实际地、有效地掌握世界的活动作准备。
其次,认识具有选择性。认识不仅要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必须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面对纷繁复杂的对象世界,人不可能什么都关注,什么信息都接受,必须有所取舍,有所裁剪,有所选择,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如此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选择性根源在于人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它表明人的一种天性,那就是只愿意关注,重视,选择,接受那些自己想要知道,想要了解的东西,对于那些不符合自己信念、价值的东西选择视而不见。例如、认知偏差,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
当然,人的认识不仅是反映,也包含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能动加工处理和观念建构,是主体与客体在观念中的统一。
客体的内容以信息方式进入人脑,人在观念中对客体进行分解、加工、改造,运用一般的科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以抽象的概念、范畴、符号、公式、图形、定理等方式将客体以观念的形式再现出来,如此人便以观念的方式把握了客体,客体也以观念的方式成为思想意识的一部分,成为人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认识的功能
认识具有解释、反思与批判的功能。解释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具体形式,任何认识论都致力于对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出解释,这即是认识的解释功能。
反思则是对认识对象的反复思考,也是对认识本身的反复思考,它是认识的对象认识和自我认识的辩证统一。
批判是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对历史和现实事物的一种审视、审查和评判。人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变世界,要改变世界就必须对现存世界持批判的态度,在现实的批判中确立作为现实的否定形态的理想,再通过实践把理想转变为新的现实。
认识的解释、反思和批判功能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并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实践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认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指导实践。**没有实践的充实,认识会变得空洞;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会变得盲目。**认识在认识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并且不断地由低级走向高级、由简单走向复杂、由不自觉走向自觉。
变化的认识
世界在变,人的认识也在变。过去我们靠回溯历史指导现实;现在我们靠预测未来来指导现实。
人的认识已经发生改变,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历史和现状,还要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并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和主体需要,观念地设计和建构客体发展的理想状态,设计出实现它的实施方案等,为人们掌握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思想指导和理论原则。
换言之,人们的认识已经不再是靠面向过去认识现实,更是靠面向未来来认识现实。人们需要通过正确的方法预测事物发展的未来,从而选择和确认未来所要实现的目标,并选择和确认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认识是怎么发生的?
人的认识本质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人脑的自然属性。先天的遗传基因为人的认识能力发生和形成提供了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可能,而环境的作用使这种可能性转化成为现实。
总的来说,认识的实际发生,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的。往细地讲,个体认识的发生,以个体的感知—思维器官发育的相对成熟作为物质基础,以个体对思维工具、方法和语言符号中介的基本掌握运用为必要条件,以对感觉和知觉内容的理性解释和对外部客体内容的理性再现为标志。
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个体使外部环境以一定方式内化为自身的思维和行为结构,又使自身的内在世界按照外部环境的要求社会化,而外部环境使遗传基因为个体提供认识能力的发生和形成的可能性转化成为现实,这个过程即是认识能力发生和形成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个人认识发生的过程大体上划分为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 感知——动作思维阶段
- 形象——具体思维阶段
- 符号——形式思维阶段
感知——动作思维阶段
感知——动作思维是个体认识的初级形态。它是一种前表象和前语言的思维形式——大致发生在三岁前。在没有学会一种语言形式之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限于身体与其他外部姿态的模仿和一种笼统的情感关系,而没有分化出来各种特殊的交流。
在这个阶段,个体还未能达到自觉运用表象和语言符号来进行思维的能力和水平,只能在自己的感知活动与直观动作中对直接感知和接触的对象进行思考。
换言之,个体只能在动作中思考,只能思考自己动作所接触的事物,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更不能考虑自己的动作,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计动作的后果。
形象——具体思维阶段
形象——具体思维阶段是直观动作思维向抽象的符号思维发展的中间阶段。它是在实物动作思维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化与概括化而发展起来的,使个体具备了运用表象形式来处理与外部世界的认识关系和进行信息加工的能力。
在这个阶段,不论是对客体的反映还是对自身动作的有意识的觉察都是通过选择和形成表象性格局来进行的。表象性格局的形成,一方面意味着活动结构的内化,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客体的表象化。
在感知——动作思维阶段,思维与感知对象和实物动作直接联系在一起,并在其中进行。随着感知与动作的不断配套发生和协调展开,它们必然在人的大脑皮层中留下越来越多的暂时神经联系,并逐渐形成表象性的认知格局,这即是活动结构的内化。
其次,在活动结构内化的同时,原来与感知运动直接相连的外部客体及相互作用之间关系也必然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进入人的头脑,使之成为思维世界的内容,这即是客体的表象化。
再次是语言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使个体不仅能描述现实,而且能够描述过去和预测未来,并且对个体的表象性认知格局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符号——形式思维阶段
符号——形式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个体认识能力相对成熟的标志。它是在形象——具体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形象——具体思维是一种直观思维,而符号——形式思维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抽象逻辑思维。其主要特征是抽象化和符号化,具体表现为个体思维能够摆脱现实世界的制约而相对独立起来,并在高度抽象的层次上进行推演,处理假设,从而达到普遍地和本质地把握事物的目的。
在这一阶段,个体利用符号系统的特有功能,在头脑中把客体的内容和形式分离开来,把事物的形式符号化,并以符号化的客体形式提炼或设置为命题与假设,对以命题或假设形式出现的“符号体系”形式进行运算,在高度抽象的层次上达到对于客体的逻辑掌握。
认识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其中包含着生命的孕育与延续、机体的发育与成长,思维的发生与形成等内容。我们认识认识是为了促进认识的发展,让我们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同时提升自身的认识能力。
哲学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认识是自由的途径。人在活动中的自由,不在于幻想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在实践中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进而实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