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冰山模型是由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提出,她认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冰山的一角,而隐藏在水下的部分才是冰山的主体。
该理论与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两者均强调“表层现象—深层根源”的逻辑,所不同的是素质冰山模型侧重素质评估,聚焦职业场景的能力解构,强调组织如何识别与培养人才;而萨提亚的冰山模型则侧重于个人内在心理层次,用于心理干预,聚焦个体心理的完整性,助力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改善。
两个冰山理论虽应用场景不同,但两者皆是在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上继承和发展而来。
1895年,弗洛伊德首次把人的心理比喻成冰山,他认为人的心理就像是海面上的冰山一样,人们能看到的、露出海平面的部分,只是整个冰山很小的一部分,而冰山的大部分都淹没在海平面之下,很难一窥真容。
弗洛伊德冰山理论将人的心理分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
-
超我:由道德判断、价值观等组成。
-
本我:人的各种欲望的集合。
-
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间,协调本我和超我,确保行为不违反社会道德约束又不太压抑。
与之相应的,他将人的心理活动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海平面之上的冰山,就是意识;海平面之下的冰山,就是潜意识——支配着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处于海平面位置的就是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前意识有时会将潜意识的内容暴露出来,有时又会将意识里的内容淹没,不让人知。
从整体而言,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是从个体自身出发,主要用来区分意识和无意识;而萨提亚的冰山理论是从相对于个体的观察者(治疗师)出发,主要是用来区分个体的行为和行为背后的情感、观点、价值、期待等心理状态。
但无论是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还是萨提亚的冰山理论,又或者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模型,它们都强调了人的行为如同一座冰山,可见的只是表面一小部分,而真正驱动行为的复杂心理机制则深藏水下。
(一个人越是缺乏自我认知,缺乏对冰山下内在属性的了解,越是可能受到这些无意识因素的影响,而真正决定行为与结果的,往往是隐藏在表象之下的复杂因素)
回归正题,萨提亚的冰山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即行为,更大一部分不为人所见的内在世界包括应对方式、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加上行为共七个层次。
-
行为:外在的表现行为。
-
应对:为了满足我的期待,我要怎么做。
-
感受:当下的情绪。
-
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思考想法、价值观。
-
期待:对自己、对别人的期待,以及来自他人的期待。
-
渴望:希望得到爱、接纳、归属、创意、联结、自由等等。
-
自我:灵性,灵魂,生命力,精髓,核心,存在。
暗涌在水面之下的是自我,是更大的山体,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揭开冰山的秘密,我们会看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看到真正的自我。
行为
行为是冰山理论中露在水面上的部分,是我们直接能看到、听到、触摸到的内容,也是最直接引起我们情绪的内容。如言语、动作、表情等外在表现。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应对行为感到满意,那么我们会尝试积极的情绪;反之,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通过遗忘、否定来避免面对这些行为。
行为是客观发生的,因此它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指个体面对压力时的习惯性反应模式。针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所表现出应对方式不同。而应对方式的形成,是从小成长过程中慢慢形成的。
萨提亚将应对方式分为5种:
- 指责:通过指责他人来转移注意力,掩盖自身的不安和恐惧,试图控制局面。
- 讨好:努力迎合他人,牺牲自我需求,以获得认可和接纳,避免冲突。
- 超理智:个体表现出冷静和理性,试图用逻辑来处理情感问题,但可能忽略情感和他人感受。
- 打岔:通过转移注意力或话题来逃避问题,常显得漫不经心或开玩笑,缺乏直接面对问题的勇气。
- 一致:个体真实表达感受和需求,同时尊重他人,达到内外一致的状态。
一致性的交流模型是最健康的应对方式,它能够缓解彼此间的敌对状态,打破僵局,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
感受
感受是一种情感体验,是行为背后的情绪反应,决定了应对方式是否被启动。包括感受和感受的感受。
感受是对我们对事物的即时的情绪体验,如愤怒、悲伤、高兴等;感受的感受是我们对自己感受的评价——即情绪的二次评价,也可以理解为后续感受。如我不该生气,我真没用。
了解自己和他人时,重要的不是去研究他的行为和应对方式,而是要分析他基于问题产生的观点和感受,以及理解感受的感受,即“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观点
如果说感受是一种判断结果,那么观点就是判断的依据。
观点是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和评价。它是基于各种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而形成的对事物的看法、假设和解释的集合,是人们判断事物的内在依据。观点塑造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观点的冲突,双方各自有一套对人、事、物的看法,从而导致意见不合。
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背景及经验做出自己的判断,并得出他们自己认为是正确且合乎逻辑的结论。当他们发现别人跟自己的观点不同时,通常他们不会先审视自己的观点是否有错,而是先假定对方的观点有错,因为他们通常不知对方的前提,于是将自己的前提用来推理别人的结论,然后就会发现逻辑根本不通,最后判断对方是脑残。
观点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因此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有效沟通的关键。
期待
期待是我们对某件事情或对某个人的憧憬。具体来说,就是我们希望发生什么,想要得到什么,想要别人为我们做什么。
当期待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到满足和愉悦;而当期待未得到满足时,我们可能会感到失望、沮丧或愤怒。一般而言,一个人的问题,往往是心里没有被满足的期待。
期待可分为三种:
- 1.我们对别人的期待。涉及我们对别人有什么要求,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做,希望别人怎么看待自己。
- 2.我们对自己的期待。涉及我们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希望自己有怎样的外在表现。
- 3.别人对我们的期待。指别人希望我们怎么做,希望我们成为什么样子。
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常常是建立在别人对我们的期待上,去满足对方的期待。而别人对我们的期待发生在自我“认知层面”,即我们自己认为的“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是什么?”
渴望
渴望是人类的基本需求,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营养。萨提亚认为,人类普通的心理需要包含爱、自由、尊重、价值、关注与接纳。
人类有两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渴望:
- 一种是从亲密的人身上获得,如家人、恋人、朋友等;
- 另一种是自我满足,如自己爱自己,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接纳自己等。
第二类人大多拥有健全的心理机制,能释放强大的心理能量。
渴望是期待的雏形,是期待形成的地基,它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驱动着我们追求满足和幸福。
自我
自我是冰山理论的最底层,它是个体的本质和核心,是个体行为和思维的基础。它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应对方式,决定了”我是谁“,”我想成为谁“。
一个能发现、接纳自我的人,往往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维持内心的和谐和稳定。而一个无法发现自己最真实面貌的人,常常会给自己做出负面评价,也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
当一个人能接纳本性的“脆弱”或“不完美”,并与前六层达成一致时,才能实现内外和谐,从而真正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综上所述,萨提亚冰山模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探索自我,关注内在过程,从而促进更深层次的自我觉察和成长。
- 行为: 当下困扰我的问题是什么?
- 应对:我是怎么应对的?
- 感受:我的感受是什么?
- 观点:我的观点是什么?
- 期待:我有什么期待?
- 渴望:我当下的渴望是什么?我有什么需要?
- 自我:我是……
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件,但可以改变那些事件对我们所造成的冲击——萨提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