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红牢房效应》读后感

这本书让人想起《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和《先发影响力》。

本书的核心其实是想表达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作者只有一个笼统的感受,还无法详细具体表达出自己心中所想,所以只好把自己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以及自己从中总结出的观点和盘托出。

如果从表面阅读的话,这本书其实写的比较散乱,缺乏系统,没有逻辑,感觉更像是科普文。

但它整体的框架却还是很清晰,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外在环境、群体世界和内在世界,书中的很多案例很有趣,而且挺有启发性,但都只能算观点,缺乏科学证明,而且观点考虑并不周全,比方颜色,作者并没考虑到色相、明度和纯度对人的影响。

总得来说,作者的三部分很贴合马克思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大体的思想是想表达人是环境的产物。这让个人想到了本我、超我和自我。

突然意识到好像是那么回事,一个人的成长大体受三种力量的左右:父母的意愿,他的际遇和他本人的意愿。

父母的意愿代表社会,他的际遇代表外在环境,本人意愿代表内在世界。

updatedupdated2025-02-21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