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从三月初开始读,到4月末,看了2遍,总耗时69个小时,如果去掉记笔记的时间,大概也花了64个小时。
第一遍是结合《心理学和生活》相互对照着看的,分别花了44个小时和19个小时。
第二遍又找来《迈尔斯普通心理学》、赛缪尔R萨摩斯的《心理学》,桑德拉切卡莱丽的《心理学最佳入门》等同类型书籍一起翻看,耗时大概22个小时——其他书籍暂未统计。
其间,还看了6、7本国内的心理学著作,如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梁建宁的《心理学导论》,叶奕乾的《普通心理学》(第六版),唐晓明的《基础心理学》等。
总的来说,给个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本《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因为它的整个结构、布局、配图、互动、问题、章小结等,完全是按照心理学规律设计的。
也可以说,整本书的内容完全是根据读者心理过程的发展而展开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其实就是在运用心理学来学习心理学——是不是觉得很有趣,所以阅读体验非常好,阅读过程很顺畅、连贯、舒适,有种酣畅淋漓、意犹未尽的愉悦感。
说实在,能让个人产生这种阅读体验的书不多,另外一本算是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同样整本书的结构是按心理学规律设计,阅读过程也是非常顺畅、舒适,意犹未尽。
至于国内的著作,个人比较偏向彭聃龄的《普通心理学》,整本书的框架清晰,结构简单,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有条理,简单易懂,对于读者而言,非常的系统、严谨、完整,但这本书比较适合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读者。——好像该书是国内院校的教材。
对比中外教材,个人发现很有趣的几点。
第一,西方人在认知事物时会将中心和背景进行分离,单独对事物进行了解。比如心理学,他们将人和心理分离,单独向外探索,然后进行研究,于是乎产生了生理、行为、认知、发展、全人、社会等心理学。
可以说,《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就是按照心理学发展历程来写的——时间顺序,表面上看整本书结构不是很清晰,但只要读进去,稍微了解下心理学的历程,它的结构很快就一目了然,清晰地展现在你的脑海里。
反之,东方人在认知事物时,重视整体性和关联性,他们会以人为中心向外扩散,然后联系与之有关的事物进行认知。同样是心理学,国人则是以人为中心,向内探索。
例如国内大部分心理学教材的框架基本都是以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为参照,从认知、动机和情绪、人格和能力三方面进行结构。
这种形式(或结构)确实很清晰、严谨、系统,但如果把每一章单独拿出来阅读,就会发现有种割裂感,对于缺乏心理学基础的读者而言,读起来会有点懵,很是晦涩难懂,有时甚至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
与之相比,国外教材却不会有这种感觉,它的每一章都自成一体,可以单独拿出来进行单独阅读,且通俗易懂。对普通小白是真的非常友好,对专业读者也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私以为这可能就是国外与国内心理学的差距吧!
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国内心理学完全是以国外心理学为基础发展的,大部分国内心理学教材的结构其实是照搬西方对心理学的理解的划分。(最开始是西方对心理学进行了划分,然后国内则直接拿来为己所用)
站在这个维度看,国内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心理学相差甚远,两者起码差了一个境界,表面看国内心理学教材比西方心理学教材更具结构性、系统性,但往内探究,其实是国外心理学的视角更宽广,更全面,更深刻......
第二,国外心理学教材注重引导读者探索知识,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就像书所说:“教育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和转换。”
比方这本书的风格,除了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外,它更像是在与读者对话、讨论、交流,而不是单方面的向读者告知、转述一件事。它很有耐心的把每一个研究成果的发现的整个过程,详细的一一道来,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探索出结论,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结论,并且语言上没有那种主观、武断的色彩。当然,专业读者可能会觉得这很啰嗦。
其次,书中的文字很简练、明晰、确切,没有太多的专业术语——就算有也会详细解释——这对小白真的是非常友好,再加上丰富的配图以及引用大量案例,论述上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得整本书非常的生动、形象、有趣,阅读的过程真的非常爽。
个人觉得《津巴多普通心理学》这本书做得真的非常好。无论教育,还是书籍,都应当引导学习者从知识的接受者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反观国内心理学教材,它们更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灌输,语言高度标准化,主观、武断色彩比较重,有种急切的味道。它们更强调结论,而不是过程,对过程往往是点到为止,一带而过,除非是非常重要的过程。
但不可否认,国内教材的语言非常精炼、高度概括化,知识密度大,没有太多闲言碎语,这非常对专业读者的胃口。但其中涉及大量专业术语,没有太多的配图,且配图基本是黑白,鲜有彩色,至于引用的案例几乎全是借鉴国外,缺乏本土案例。
总之,如果没有心理学基础,国内教材会显得很枯燥、乏味、单调、抽象、艰涩,不适合普通读者,或心理学小白。
现在再来说说这本书。
本书的信息量非常大,知识密度很高,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阅读;其次,本书的框架简单,从六个方面(生物、行为、认知、发展、全人、社会),14个主题,按照时间顺序,自上而下地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展开。
-
生物视角:生物心理学、神经科学与人类天性、感觉与知觉
-
行为视角:学习与人类后天发展
-
认知视角:记忆、思维与智力
-
发展视角:毕生发展
-
全人视角:意识状态、动机与情绪、人格
-
社会视角:社会心理学、心理障碍、心理治疗、应激到幸福
其次,底层逻辑清晰,引用材料丰富,语言简洁,通俗易懂,论述也相当深入,内容很有启发性,不仅适合专业读者,而且也适合普通读者,私以为这应该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个人以为这个结构其实还可以进一步细分:
-
自然:生物、行为
-
个体:认知、发展、全人
-
社会:社会
说实在,在阅读时,很不明白为什么把‘感觉与知觉’放在‘学习与人类后天发展’之前,‘感觉与知觉’不应该属于认知吗?还有‘学习与人类后天发展’不也应该属于认知吗?怎么它变成了行为?
后来意识到,生物是心理学的基础,一切心理学现象都是在生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学习属于行为和认知双重作用的结果。因此,生物、行为、认知、发展、全人、社会,只是心理学的不同视角,而非割裂开来,它们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完善着心理学。所以,整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也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良苦用心。
当然,这本书最让人佩服的是作者对篇章的组织设计,整个结构按‘总—分—总’的形式自上而下展开,非常符合心理学的规律,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运用心理学来学心理学。
第一章是绪论,起到总的效果。介绍了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心理学家如何拓展新知识。
之后的二到十三章起到分的效果,进一步从六个视角详细介绍了心理学。
第十四章是结尾,又起到了总的效果。心理学从人开始,又回到了人,将从人探索而得到的知识又应用于人身上,从而实现人的健康和幸福。
具体到每一章,同样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自上而下的展开。每一章分为3-5个主题,以问题的方式作为标题。
这很符合记忆的规律,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大概一次只能容纳3-5个项目。而问题又能引导人的思路,聚焦读者的注意力,帮助理解与记忆。
其次,每一章都以引言开头,这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充当理解的‘脚手架’。而核心概念提前点明该章的中心思想,将将要探讨的主题和重要内容提前透露给读者,让其做好准备。
这相当于提前把文章的行为思路,底层逻辑告诉给读者,读者能事先做好准备,有助于迅速抓住重点,提升理解和吸收。——这种对规律的应用,不得不佩服作者。
读者总是先看到逻辑关系的存在,然后才能理解它。如果不预先告诉读者一组思想的逻辑关系,他们就会自动从中寻找,这反而增加了阅读的难度。
具体地讲,人的大脑的认知资源有限,读者只能逐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一部分思维能力用于识别和解读所读到的词汇;另一部分用于找出各种思想之间的关系;剩下的思维能力则用于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的含义。
简言之,读者的大脑会将读到的思想进行归类分组和总结概括,并且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够将所有摄入的信息联系起来的结构,以便于自己理解和记忆。
而作者正是利用了大脑的这种规律,提前进行归类和总结,并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呈现,这无疑降低了阅读的难度,加深了理解与记忆。
之后的每一节,同样重复上面的模式,并且在底层内容中加入“试一试”写一写“心理学很有用”“批判性思维“等模块,起到互动,引导读者思考,生成自己的案例,而这些案例又起到编码的作用,成功将读者脑子的短时记忆转换为长时记忆。
学习始于已知,通过旧知识去解释新知识,将新旧知识联接到一起,从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体系当中。换言之,学习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相互作用和转换。
最后的本章小结模块又再一次帮助读者巩固知识。
纵观整个过程,读者表面看是自己在读书,其实是作者一口一口的将知识喂给你。(作者这糟老头子是不是坏得狠?)
一本书中有两种思想,一种是关于内容的,一本是关于形式的。关于内容的思想即文章表达出来的知识,而关于形式的思想则是文章的表达方式——即篇章的组织、词汇选择、字句的修饰等。
写作本身就是用一种思想去表达另一种思想。关于内容的思想只能通过关于形式的思想呈现出来。
所以,读书不光要关注知识的收得,还得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学习作者是如何思考、如何结构、如果表达......这样的学习才能使你收获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