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沟通的BIC法则是指”Behavior Impact Consequence“的缩写,即”事实—影响—后果“。
其原理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须区分观点与事实,要着重描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整个表述要自然连贯,不得添加些无关紧要的东西。
换言之,BIC法则要求区分事实与观点,不要把自己的主观观点想当然的当成事实。沟通时要明确指出行为事实,该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所有内容一次性表达完毕,中间不停顿。
沟通中最大的问题是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的,所以人都是有偏见的,因此为了展开有效沟通,必须摆事实,讲道理,禁止把主观观点当成事实,而事实是最没有争议,最不会令人反感的内容,这能让沟通能有序的进行下去。
例如:公司要求员工9点到岗,张三9点10分才到。
如果你找张三谈话,直接说”你今天迟到了“,这就是带有批评情绪的观点——因为你潜在的前提是”上班不应该迟到“,这种观点很容易让员工产生负面情绪,觉得有意针对,心中不免会有怨气,不利于后期工作。
如果你只陈述他的行为,”公司要求9点到,你9点10分才到“,这就是在摆事实,员工可以更客观地理解自身行为带来的负面效果,从而产生改进的愿望,同时有助于避免个人针对,强调对工作负责,使员工愿意心平气和地与管理层讨论问题。
有效沟通中还有一条7-38-55定律,即人们对一个人的印象,只有7%是来自于你说的内容,有38%来自于你说话的语调,而55%来自外型与肢体语言。
换言之,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如手势、表情、外表、装扮、肢体语言、仪态等;
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的,如说话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剩下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
语言交流=内容(7%)+语气语调(38%)+肢体语言(55%)
因此,一个人表达时,"说了什么"只能传达7%的信息,而"语气、声调、速度"却能传达38%,是前者的5倍之多。如果不重视声音,和人沟通时就会损失近40%的内容。
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这一定律来判断一个人,如果一个人的发音浑厚有力,那么他就会给人一种可靠,自信的感觉。如果一个人的发音软绵绵,没有力气。那么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不自信,不靠谱,甚至不老实。
从另一方面,73855定律给我们以下启发:
-
1.用纯文字交流,只能传达7%的信息,很容易造成误解;
-
2.发语音或者打电话,比纯文字交流所传达的信息高出5倍之多;
-
3.面对面交流能准确传达自己想表达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