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读后感

S:从《影响力》而来,本身是想拓展这方面的知识,顺便巩固与加深下理解和记忆,提升思考能力,帮助自己更好地洞悉人性,反省自身,思考社会现象,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私以为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系统性,它将心理学这些年来重大的研究与发现整理成册供大家参阅,使读者对心理学发展的脉络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阅读理解,还能促进思考,同时本身也很有启发性。

本书的结构很简单,全书分为10章,每章分4节,每节单独罗列一项研究,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引用材料丰富,内容由浅入深,语言表达上没有太多艰深、专业的词汇,简单易懂,对普通读者非常友好,可以说阅读体验感很不错,而且启发连连。

以前觉得心理学很高深,离自己很遥远,现在发现心理学其实就是关于认识的学科,认识自己,认识社会。

有趣的是,认识自己就得认识社会,认识社会又得认识构成社会的人。认识社会越充分,认识自己就越深刻;认识自己越深刻,认识社会就越全面。

换言之,人是在认识中实现自我,也是在认识中超越自我。但是人要认识自己就必须了解自己所由以产生、赖以生存的据以发展的那个社会。而要认识社会,人又必须深刻地认识自我。这样,认识自我与认识社会便互为条件,相互映照。

正如科恩所说:“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两方面的。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在与别人的比较中得出的,对别人的认识和评价则在与自己比较中得出。”

可以说,人是通过向别人学习如何认识作为个体的自己的。个体是很难通过自身来认识自己。因为人是主观与客观的存在,人要认识自己就必须把自己分为作为主体的我(我)和作为客体的我(客我),并站在'主我'的角度来反观和反思'客我',并对自身进行评价和判断,获取关于自我的观念形象。

但是人的认识没有超出主观思想范围,无法确认自身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或者说客观事物一经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来,转化为观念形态的存在,就必然成为带有主观性的东西,因此'主我'是无法真正客观地看待‘客我’的。

所以,人必须借助他人或其他参照才能实现对自我的认识。

换言之,个体对自身的认识是借助对他人和社会的认识为参照而实现的。心理学其实就是在帮助个体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世界,通过研究一些社会现象,从这些现象中总结规律,从而促进人的自我理解、自我评价与自我规范。

读这书,突然好像意识到自己其实不过是环境的产物,社会的产物,不知道其他书友有没有同感?

这本书没有精读,只是粗略地扫读了一遍,但信息量确实很大,总共花费了10个多小时。至于书评,一直不知道怎么写,所以拖了好几天,看到其他书友能写出一大堆,说实在很羡慕,只好把自己感悟到的写出来,但还是感觉没有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我自己也没想清楚吧!

哎!不该看这书的,搞得我又要去看《社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津巴布韦心理学》......想想那动不动50万字,80万字,就有些胆怯.....

updatedupdated2025-03-01202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