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文言文不好,但还是看得不寒而栗,这本书与《君主论》的思想如出一辙,有异曲同工同之处,不过《君主论》比较粗浅,这本书写得更加详细,两者都强调一种实用主义思想,凡事以目的为导向,专注一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要以‘霸道’维护统治,民众不过是统治的工具。
这种实用主义思想基于人性的‘恶’出发,民众都是反复无常、寡恩薄情、奸诈狡猾,易于冲动、生性多变的,所以统治者的眼中不该有善恶——权力的获取不是以道德为基础的,而是以赤裸裸的武力,善恶只是一种价值判断,它取决于社会共识和人的认知,因此统治者要把它当作工具使用,重要的是如何稳固统治。
以现在的视角看,书中的驭民六术:愚民、弱民、贫民、疲民、辱民,真的是反人性,实在令人细思极恐,庆幸没活在那个时代。——不得不吐槽商鞅这杀千刀的,是怎么想出这么狠的点子?
- 愚民:限制百姓获取知识和思想的自由。民不贵学,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则国安而不殆。
- 弱民:收缴民间铜铁制品,削弱百姓反抗的实力。民弱国强,民强国弱;弱则轨,强则越志。
- 贫民:重税,让百姓始终处于半饥半饱状态,不让他富裕。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
- 疲民:令民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拼命劳作,使其疲于奔命,无暇他顾。
- 辱民:鼓励民众互相监督,相互揭发,内部瓦解。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
除此之外,还制定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管理人民,当然这些都是限制手段,更绝的是还给民众列出来一条上升途径——上战杀敌立功获爵。相比限制,向民众灌输你需要什么,并给他实现的途径,这无疑是更牢固、更持久的统治手段。———这......,太狠了......
突然想到了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这驭民之术不就是让百姓形成习得性无助吗?不得不佩服人家这思想领先咱几千年啊!!!
但站在历史的角度,考虑当时的背景,秦国乃边陲之地,穷山恶水,民风彪悍、野蛮、粗犷,不服教化,好勇斗狠,轻义重利,缺乏诚信......治乱世须下重典,治沉疴须下猛药。不得不说商鞅这一套驭民之术确实挺符合秦国当时的国情——商鞅的确是个实践主义者。
私以为这应该就是所谓的高度集权统治吧,短期好像确实利于统治,但长期不利于国家发展,毕竟就国君一个人有智慧,其他的人民百姓都愚昧不堪,国家哪来的人才?靠什么培养人才?没有人才,国家如何发展?这也应该是秦国后期为什么网罗天下英才的原因——毕竟它本土培养不出人才,好像历史上秦国本土诞生的名人屈指可数,后期出名的绝大部分名人都是从他国引进的。(突然感觉美国怎么跟秦国那么像啊?)
前几天看过《六韬》,感觉秦与周的统治理念完全对立。秦以法治,用的是霸道,基于人性的恶,用畏惧来统治人民;周以德治,用的是王道,基于人性的善,用敬畏来统治人民。
霸道是术与器,是行动;王道是道与法,是格局。霸道下的人民,出于畏惧,所以被动性地服从管理;王道下的人民,出于敬畏,所以主动性地服从管理。霸道能雷霆出击,迅速崛起;王道能顺应天和,长治久安。
这里联想到了管理,管理中领导力的形成依赖三大要素:
- 1.恐惧;
- 2.利益;
- 3.信仰;
恐惧迫使人服从,利益引导人服从,信仰则产生发自内心的服从。哈哈!原来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