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深刻感受到搜肠刮肚,苦思不得的痛苦,明明阅读时有一大堆想法,可真正准备动笔时,却又不知道怎么写,之前的想法一下全不见了,只得搔首弄姿,抓耳捞腮,冥思苦想,像挤牙膏一样一点一点挤出来。
这也给自己一个启示,阅读时产生的思考和洞见来之不易,一定要马上记下来,要不然很快会转瞬即逝。
细细思来,《影响力》这本书是从上个月3号开始读,虽然之前看过一遍,但总觉得理解不够透彻,那顶多只能算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所以打算好好利用节前时间重新认真阅读一番。
书确实不错,好书常看常新,每次读都有启发,于是索性决定把其他几个版本统统看一遍,然后再用自己的语言写一篇读后感。
原以为这项任务花不了多长时间,应该在节前就能完工。结果光是看书就花了四五十个小时——很多时间都花在看评论上,直到今天才勉强完成任务——读后感还差一个结尾,大致算了下因这本书总共写了将近2.5w字。
这种写作的痛苦也让个人好好想了下为什么写作这么难?明明感觉理解的不错,意思全明白,用口语也可以很容易讲出来,连写作框架也搭建好了,可一旦动起笔来,要往里面填充内容,却顿时不知该怎么写,每个字、词语、句子好像都要斟酌半天……这真是挤牙膏式的写作,令人头疼不已。
从审视自己脑内活动看,个人发现写作的难点一方面在于语言组织,虽然理解没问题,但脑内的理解全是碎片化的短语——以动词、名词居多,而非完整的句子,一旦要说出来或写出来,就得提取意思重新组织语言。
其次,脑内的理解好像更直接简单,主要以主谓宾或动宾结构,没有太多的形容词副词。
另一方面,写作过程中,思维能塑造语言,语言同样能引导思维。自己写下的文字往往会引导思维的注意力,如果思维过于集中某个词语或句子,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就会受到干扰,可能写着写着就不知道怎么写了。
换言之,写作过程中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我们想要表达的思想上,不要太关注或纠结于某一个词语、句子,我们的目的是完整的表达出我们想要表达出的思想,而不是过于纠结某个词语或句子,这应该是在我们写完后再回过头来的事情。
过早的修改,或把注意力放在遣词造句上只会影响自己思想的展开,不利于我们顺利表达出完整的思想。
一定要先集中注意力在思想上。
另外就是拖延,如果准备写一篇文章,适当的拖延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蔡加尼加效应,但拖延的太久,反而有损理解和记忆,结果可能是浪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因此,适度很重要,最好读完一本书,1-2天内就写下自己的理解,最迟不要超过3天。
最后就是语言的表达方式将影响所要表达的内容,或者说表达思想的方式将影响所要表达思想的内容。
同样,作者的表达方式也会潜移默化中影响读者的表达方式,而且有时候作者表达思想的方式比他所表达的思想对读者的影响更大。
这本书的翻译真不敢恭维,自己发现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反复修改字句,或者总感觉写出的文字跟自己想要的表达的有点不一样……看了作者的《先发影响》,突然意识到是这本书翻译有问题,翻译真的是生硬、啰嗦、不够确切……而翻译的表达方式也影响到了我的表达方式,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也出现他表达上的问题,这直接导致我的写作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