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行为如同一座冰山,可见的只是表面一小部分,而真正驱动行为的复杂心理机制则深藏水下。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了冰山模型,他将人的素质类比为冰山,分为两个部分:可见的“冰山以上部分”和隐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冰山以上的部分包括基本知识、技能,这些都是外在的表现,容易观察和测量,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但无法预测长期工作表现。
冰山以下的部分包括能力、个性、价值观和动机,这些都是内在的、难以测量,需通过长期观察或心理评估才能识别,具有较强稳定性。这些部分不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但它们对人的行为和表现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通常,人们只能看到冰山以上的部分,也就是知识和技能。而冰山以下的70%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内在因素。该模型的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的自我认知框架。
通过理解和探索这个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个人发展策略。
显性部分
这部分是容易被观察和测量的知识和技能,就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个体外在的表现,比较直观和显性。
知识
知识是指个人在某一特定领域拥有的事实型与经验型信息,它是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认知和经验,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培训获得。
例如财务知识、人力资源的知识、开车的知识、组装电脑的知识等。
当知识以思想、观念、概念等内容形式被个体掌握的时候,就成为个体的意识与知识系统。而人一旦有了知识,就会运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活动。
技能
技能是指个人所具备的某项专门技术,是一个人结构化地运用知识完成某项具体任务的能力,即对某一特定领域所需技术与知识的掌握情况。
简言之,技能是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形成的动作方式和智力活动方式,是个体通过练习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
例如开车、编程、跳舞、唱歌、制作PPT等。
知识与技能属于不同经验范畴。知识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范畴,而技能是心理活动方式的范畴。
知识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只有把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之中,经过练习环节才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知识的获得要比技能的掌握快得多,而技能的形成与熟练化则要比知识获得慢得多。
总而言之,知识是技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并制约着技能掌握的快慢、难易、灵活性和熟练程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则有助于知识的获得和巩固。
隐性部分
这部分是深藏在水下难以被直接观察和测量的部分,包括能力、个性(自我概念)、价值观和动机,它们是影响个体行为和表现的内在、关键因素。
能力
能力是一个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具有可迁移性。如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化成能力。
知识和技能属于特定领域,而能力更多是通用领域的。人们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经过教育和训练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形成能力。因此,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比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要晚一些。
一般而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随着人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人的能力也会不断提高。而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
比如,一个能力强的人往往付出较小的代价就能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一个能力较弱的人可能要付出较大的努力才能掌握知识和技能。
因此,从一个人掌握知识、技能的速度与质量上,可以看出其能力的大小。
总而言之,能力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前提,知识和技能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而能力又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结果,两者相互转化、互相促进,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倾向,如外向、内向、沉稳、果断、诚实、乐观等。这些特质影响一个人如何与世界互动,如何应对挑战。
例如,性格外向的人通常更善于与人交往,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较为活跃。性格坚强的人面对挫折时,能发奋拼搏;性格懦弱的人面对挫折时,会一蹶不振。
一般来说,通过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就能预测到他在长期无人监督下的工作状态。
根据“大五人格模型”,可将个性分为五个维度:
- 外倾性: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敢、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 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等特质。
- 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 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个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人基于自身认知和经验,对事物重要性、意义或行为准则的评价标准。可以理解为它是对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
例如合作精神、契约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等。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导向或调节作用。它能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方式,对个人的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的价值观跟企业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他就会陷入煎熬中,留下来意味着成为一个口是心非的人,而诚实的人就会想要离开这样的工作环境。
例如,公司为了业绩,要求员工故意夸大产品的价值,将没有用的东西卖给不需要的顾客,而有良心的员工会觉得这是欺骗,内心就会陷入矛盾和纠结中。
施普兰格尔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朝着这6种价值观方向发展,因此他将人类的价值观划分为六种类型:
- 经济型:追求财富
- 理论型:探索真理
- 审美型:追求美
- 权力型:渴望支配
- 社会型:奉献他人
- 宗教型:信仰至上
事实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具有这6种价值观,只是核心价值观因人而异。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其实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区别不在于我们所秉持的价值观,而在于我们对价值观的排序。
提醒:价值观决定着动机的性质、方向和强度。
动机
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人的行为动机。
通俗地讲,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采取行动的内在力量,它决定了个人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倾向。例如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学习动机等。
戴维·麦克利兰经过多年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成就需求理论,他认为在生存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最主要的需求有成就需求、权力需求和归属需求三种平行的需求。
- 成就需求:追求卓越,喜欢制定有挑战性的目标。有这类需求的人,往往不会甘愿从事重复性工作。
- 权力需求:喜欢影响或控制他人。有这类需求的人,往往更加倾向领导岗位,很多创业者也都属于这类人。
- 归属需求:倾向建立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有这类需求的人,往往喜欢在竞争性不强、同事关系和睦的环境下工作。那么公司凝聚力比较强的公司就更加会吸引这类人群。
这三种需求在人们需求结构中有主次之分,作为人们的主需求在满足了以后往往会要示更多更大的满足,也就是说拥有权力者更追求权力、拥有亲情者更追求亲情、而拥有成就者更追求成就。
研究表明,成就动机低的人愿意选择风险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有开创性的工作,在工作中敢于独立决策。
真正的改变始于对深层结构的认知。一个人越是缺乏自我认知,缺乏对冰山下内在属性的了解,越是可能受到这些无意识因素的影响。而真正决定人生差异的,是那些不可见的心理底层结构。
总而言之,冰山模型是一种系统思维工具,它教导我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学会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表面的现象通常是假象,想当然地做出判断吃亏的往往会是自己。只有深入挖掘潜在的特质和动机等因素,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本质和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