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兴趣需求利益

欲望和需求是不一样的,需求可以被满足,但欲望必须被节制,否则人就会被欲望给控制,变得堕落,沉沦,玩物丧志......

因此,人需要自律,自律是对欲望的控制,也是对需求的满足。一个缺乏自律的人会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因此什么都是冲动的,什么都是不顾后果的,等那股冲动过去,紧接着下一股冲动又朝他迎面而来,他马上放下手中的事去干另一件事,结果什么事情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很少有能真正做成一件事。

真正干成一件事是需要旷日持久的坚持与努力。也许在做某件事时,他会一时觉得很有成就感,很充实,可事后那种一事无成只会让人空虚,迷惘,焦虑,浮躁,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得到精进,于是他马上又想着去做另一件事,最后陷入到一种死循环当中,永远在路上,永远被自己的性子牵着鼻子走。

欲望是需求的感性,需求是欲望的理性。

需求从欲望中来,欲望通过需求来实现。

欲望是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需求是欲望的集中体现。欲望可以升级为需求,而需求可以反过来控制欲望。欲望永远不会满足,需求止步于满足,无法满足的需求不过是被蒙蔽的欲望,是人混淆了欲望与需求,错把欲望当成了需求。(这里的需求指的是可以实现的需求,而非幻想)

需求代表着一种合理性,不会引发混乱。欲望代表着无理性,夹杂着合理性与不合理性,是动物性的本能,它永远只关注当下,从不过虑以后,因此得不到控制的欲望势必会引发混乱。

需求是欲望的发展,是欲望中合理性的一面,它具有控制欲望和满足欲望的作用。它控制欲望来引导自身的行为,从而达实现自己的目的。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正因为无穷无尽,所以要让我们自己说,一时还真不知道从何说起。这就需要总结与提炼,需要我们分析人性,关注人性的弱点。

根据对欲望的利用,可以将其分成四个层级:

关注点——兴趣点——需求点——利益点

表面看这四个之间的关系貌似应该属于平级,但仔细分析,这四个是依次递增的关系,每一层级都是下一级的提炼。

如果我们拿用户的整个消费过程来看,商家想要出售自己的商品,必须针对用户进行分析,分析他的痛点在哪里,这个痛点首先就是他的关注点。

人本身具有选择性注意,只关注那些自己想要关注的东西,对于那些自己不关注的东西,就算进入自己的视野范围之内,往往也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我们说的睁眼瞎

因此,我们想要customer消费,首先就必须先吸引customer的注意力,先迎合,再引导,先吸引,再打动。这个就必须我们先寻找到customer的关注点,以受众为中心,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customer具有选择权,主动权,决策权,我们属于被动的一方,所以只有找到customer的关注点,我们就能化被动为主动,将customer的主动变成被动,我们则离自己的目的就更近一步了。

从欲望的角度看,人的欲望大致可分为:傲慢、嫉妒、贪婪、懒惰、暴食、易怒和淫欲

那么从这些方面寻找customer的关注点会容易得多,当然,这只是从人性本能的方面出发寻找人的关注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当然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寻找到customer更具体的关注点。

从现实来看,很多商人确实把人性玩的透透的,比方线下的taxi态度不好,还可能是黑车,于是开通了网约车,坐车的选择权到了customer手上,而customer可根据自己的心情与体验给网约车打分,这贴合了customer傲慢的特点。

网络上的各种消费券,优惠券、补贴券满足了customer贪婪的特点——爱贪小便宜;各种外卖,网约车,网购,互联网服务......满足了customer懒惰的特点——衣来张口饭来伸手;

各种五花八门的特色小吃,各种八卦,狗血电视剧,真人秀节目....满足customer暴食的特点;各种美女主播,短视频,光鲜亮丽性感的美女视频..以及各种快餐,新茶,陪玩,陪聊...满足了custome淫欲的特点.....

但是只寻找到customer的关注点还不够,你需要能对他进行引导,否则他很难落入你为他事先精心准备的消费陷阱中,对此,你需要对关注点进一步分析,从中找到customer的兴趣点,兴趣点能拉近你与customer之间的距离,让他放松警惕,觉得你与他是同一类人,这样你们就有了交流的基础。

但兴趣点依然不够,也许customer愿意听你胡吹乱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按照你说的去做,或者说你能逼迫他行动。你还需要找到customer的需求点,只有需求才能打动人,兴趣只能感染人。

需求是欲望中的核心,是兴趣中最渴望的东西,是customer最急迫,最想要被满足的欲望,它能促使customer采取进一步行动。

可从另一方面看,需求又是customer理性的一面,它虽然能打动customer,但还无法逼迫customer迅速作出决定,因此,我们还必须从需求中找到customer的利益点,用利益点帮助customer作出决定,或者说引导他作出决定。

利益是需求中的一部分,它是理性的,但又是不理性的。如果把它放在需求中,从整体上看,它代表customer理性的一面。如果把它单独拿出来,从需求中分离出来,单独地看,表面看它是customer的理性,但又不是完全的理性,这种不完全的理性在某些引导下会变成非理性,表面看着很有理性,其实是不理性的。

因此,商家最需要的是从需求点中找到customer的利益点,然后将利益点从需求中分离出来,单独地拿来使用,从而混淆customer的理性,让他的理性变成非理性,进而做出错误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刚好是商家想要的那个决定。(与其说是customer做出的决定,不如说是商家帮customer做出的决定,customer不过是用来埋单的工具人)

表面上看,利益点确实是customer理性的一面,但是利益会蒙蔽customer的眼睛,让他忽视事物不好的一面,即缺点,或弊端。心中想着利,眼睛就会被蒙上一层雾,利左右着眼力,看事情的方式就会发生变化,看到的就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那么行动也会跟着发生变化

换言之,利益点会引发光环效应,让思维短路,只注意到事物好的一面,并夸大好的一面,且掩盖住事物不好的一面,那么思维就陷入到了无理性到境地,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决定往往是非理性的。

因为此时的思维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理性,只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理性,不能感受到自己存在过程中的无理性,那么总的来看,思维好像是做出理性的行为,实际上行为是缺乏理性的。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别人了解的越多,你就越能预测出别人下一步的动作,甚至是去左右别人的下一步行动。这是一种对规律的认识,对必然性的认识。如果你能认识到这种规律性,必然性,就能根据规律与必然性去支配别人,或者支配我们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目的。

updatedupdated2024-04-212024-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