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人类长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获得的成果和经验的总和。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特征、属性和联系探究的结果,是人类经验、思想、智慧赖以存在的形式。
了解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促进我们更有效地展开自我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1956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布鲁姆分类法,其中“认知层级理论”将认知过程划分为六个层次,依次为:知识(或记忆)、理解(或领会)、应用(或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一、知识(或记忆)
记忆是认知的起点,它涉及对具体信息或事实的识别和回忆,它是认知的基础。
在这一层级,学习者需要能够识别和记住诸如术语、定义、公式、事实等基本信息。这是学习的基础,为后续的理解和应用打下基础。
例如,能记忆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名称,或物理定义和公式。
二、理解(或领会)
理解是对事物或知识的初步领会,不要求深刻,但要求学习者能够把握信息的意义,能对知识进行解释、转化和推断。
在这一阶段,要求学习者能够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或者将所学知识从一个情境转移到另一个情境。
例如,经典的费曼学习法,以教促学,通过输出倒逼输入——用自己的话将知识传授给他人,从而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促进认知的进一步发展。
人只有用某种方式将思想表达出来,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自己的思想。理解是记忆向更高层级认知过渡的关键。
(当新进入的信息与现有的图式和认知框架整合在一起时,理解就发生了)
三、应用(或运用)
应用层级要求学习者能够将所学知识、概念、法则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
这一阶段强调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它要求学习者不仅理解知识,还要知道如何将其应用于现实情境——即学习者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学生在数学考试中使用公式解题,或者在物理实验中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验设计和操作。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的思维更加主动,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这不仅表明他们掌握了知识,也表明他们具备了在新环境中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四、分析
分析意味着能够将复杂的信息进行拆解,理清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一过程不仅超越了理解和应用的范畴,更涉及到逻辑演绎的运用。
分析层级要求学习者能够将复杂的信息或问题分解成更小的部分,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识别出其中的模式、趋势或异常。
这一阶段强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理解,能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来透视问题。
例如,赏析文学作品,一般会从文章的结构、主题、人物关系、遣词造句等方面展开分析。
通过分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学习内容,还能使思维变得更加精细和系统。
五、评价
评价意味着个体能够基于既定的标准或自身的判断,对信息或现象进行评估。但评价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作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地对事物本质的价值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
评价要求学习者能够基于一定的标准或准则,对信息、观点或解决方案进行评判和选择。它不仅仅是对正确或错误的判断,还包括对信息的优劣、重要性或可信度的全面分析。
这一层级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学习者需要能够独立思考,做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例如,网络上的短视频,很多掐头去尾,断章取义,这个时候就需要批判性思维,否则很容易被误导。
评价也包括了自我反思和评估的能力,即学习者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和改进。
六、创造
认知思维的最高层次是创造。在这一阶段,个体不仅能掌握、分析和评价知识,还能够通过整合已有知识,创造出新的观点、理论或产品。
创造性思维代表了知识和经验的重组与升华,它超越了现有的框架,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创造层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科学家通过已有理论的研究,提出新的假设,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发现新的自然规律。艺术家通过观察生活和历史,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创造不仅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在工作场景中,创造层次同样至关重要。创新的产品设计、突破性的商业模式,甚至是解决日常问题的独特方法,都需要创造性思维的介入。这个层次标志着个体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
这六个认知层次互为基础,层层递进。理解这些认知层次,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认知发展水平,还能利用这个认知发展模型设计更符合规律的策略和方法,从而帮助自己更高效地学习和成长。
知识是促进成长的基因。知识的不断汲取和在头脑中的沉淀会化为自身的专业素养,经常的实践和锻炼会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长久的一点一滴积淀起来,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