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人脑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同时,它也是进行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从事过的活动,事后并不会在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而总会在大脑皮层上留下痕迹,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会重新得到恢复,这种在人脑中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的过程就是记忆。
记忆由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组成。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它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
再认或回忆是在不同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基本环节。
再认:指经验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感到熟悉并能识别和确认的过程。
回忆: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记忆过程。
这三个基本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识记和保持是再认或回忆的前提,再认或回忆则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识记和保持的内容。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讲,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对信息的编码相当于识记过程,对信息的存储相当于保持过程,对信息的提取相当于再认或回忆过程。
- 编码:将外界输入的信息转变为能够被脑识别加工的形式。
- 存储:经过编码的信息被保存在脑中。
- 提取:当个体需要时,在脑中再现已保存的信息。
心理学家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 感觉记忆:保持时间在0.25~4秒的信息。
-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在5秒~1分钟的信息。
- 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信息。
根据记忆的三级加工理论,信息首先进入感觉记忆,其中那些引起个体注意的感觉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经过复述,存储到长时记忆中,而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在需要时又会被提取出来,进入到短时记忆中。
下面咱们详细介绍记忆的这三个阶段。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指感觉性刺激作用后仍在脑中继续短暂保持其映象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个阶段。
外界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信息的感觉痕迹形式被登记,它包括感觉登记、图像登记和声像登记等。信息在此保持的时间极短,一般不超过2秒,如果不被注意,很快就会消失,只有被注意的信息才能转入短时记忆,也有一些极为强烈、深刻的信息会直接进入长时记忆——如闪光灯记忆。
其中,视觉的感觉记忆叫图像记忆,听觉的感觉记忆编码形式被称为声像记忆。声像记忆的容量要比图像记忆小,平均只有5个左右;声像记忆的保持时间要比图像记忆长,可以达到4秒。
感觉记忆具有以下特点:
- 1.信息以原始的、未经处理的形式存在,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 2.保持时间极短,如视觉信息约1~2秒之间,听觉信息约4秒内;
- 3.记忆容量较大,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 4.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登记是无意识的。
感觉记忆痕迹很容易消退,只有能够引起个体注意并被及时识别的信息,才有机会进入短时记忆。相反,那些没有受到注意的信息很快就会消失。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指刺激信息呈现以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之内,对刺激信息进行加工编码的记忆。
感觉记忆中的刺激信息是无意识的,也是未经加工的感觉痕迹,而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来自感觉记忆并对其进行操作、加工,是正在操作的、活动的记忆。只有那些被加工、处理和编码后的信息才能被转入长时记忆中存储,否则就会遗忘。
短时记忆具有以下特点:
- 1.短时记忆的编码形式以听觉编码为主,此外还有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 2.信息保持时间很短。在无复述条件下,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约5~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 3.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个组块。所谓组块是信息的一种意义单位,而不是绝对量,如一个字母、一个单词、一个句子等。
- 4.短时记忆的信息是被人意识到的。
短时记忆最大特点是其容量的有限性。正常成年人的短时记忆容量在7±2个,但最新的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可能仅在3~5个之间。
信息从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机制是复述。复述是为了把一定限量的信息保持在记忆中的一种内部言语,它能有效防止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发生遗忘。
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两种:
-
保持性复述:指一遍遍重复识记材料的过程。
-
精致性复述:指在识记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间建立联系的过程。
长时记忆/永久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保持时间在一分钟以上。长时记忆中存储着我们过去的所有经验和知识,为所有心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两种形式,它们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长时记忆具有以下特点:
- 1.信息的编码主要采取语义编码,即按其内在的意义联系,加以归类整合并储存。
- 2.信息保持时间很长,在1分钟以上,直至数年乃至一生。
- 3.记忆容量无限,它囊括了人整个后天获得的知识经验,人一生都在不断向它输送信息
- 4.长时记忆的信息需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方能被意识到,并加以运用。
长时记忆根据内容可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是指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外显记忆)
陈述性记忆还可进一步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 情景记忆:指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 语义记忆:指个人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这类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逐渐获得。利用这类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内隐记忆)
这里需要提醒一下,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存储是一个动态过程。知识和经验不会原封不动的存储,它会随时间的推移,在保持的‘量’和‘质’上发生变化。
从量的方面讲,保持的内容在数量上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的量日趋减少,其中一部分会回忆不起来或回忆发生错误,甚至遗忘。
从质的方面讲,保持的内容在质的方面会向着四个方面发生变化:更简略概括、更详细具体、更合理完整和更夸张而富有特色。
记忆的顽敌——遗忘
记忆的反面是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回忆,或是错误回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说,遗忘就是信息提取不出来或者提取出现错误。
遗忘分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 暂时性遗忘:指已转入长时记忆中的内容一时不能被提取,但在适宜条件下还可恢复。
- 永久性遗忘:指识记过的材料,不经重新学习不能再行恢复的现象。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比较多,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
遗忘受很多方面因素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 1.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 2.学习的程度。
-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 4.识记者的态度。
这里需要注意,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是根据记忆无意义音节的实验结果绘制的,有意义材料和无意义材料的遗忘曲线存在着一定差异。
遗忘的原因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生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是脑退化(或损伤)和神经衰弱。
脑退化(或损伤)可使记忆力越来越坏,甚至发展到刚刚说过的话马上就忘记。神经衰弱是神经机能紊乱的疾病,这种病人大脑易兴奋,注意力常常不能集中,因此影响了记忆。
遗忘的心理方面原因主要分为衰退、干扰、压抑和提取失败。
衰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例如,学习之后不断练习,就继续保持记忆痕迹;而学习后长期不再练习,原有记忆痕迹就会随时间延长而衰退。
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如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 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 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压抑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
提取失败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例如,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
总而言之,我们的记忆并没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靠。
如何提升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因此,提高记忆效果可从下面几个阶段着手。
一、编码阶段
1.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大量研究表明,建立在意义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比机械记忆的效果要好,因此要提高记忆效果,需要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
2.视觉、听觉等多通道协同记忆。
在记忆的过程中,可以把视觉、听觉、动觉等感觉通道联合起来帮助记忆。
例如,记单词时,一边看一边念是利用了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通道。如果再写出来,就又利用上了动觉通道。一般来讲,多感觉通道的联合记忆效果优于单个感觉通道记忆效果。
3.把记忆的材料形象化和韵律化。
记忆形象的材料要比记忆抽象的材料效果好,记忆有韵律的材料要比记忆无韵律的材料效果好。因此把记忆的材料形象化和韵律化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4.把记忆的内容和自我与过去的经验联系起来。
记忆的内容和自我有关联时,记忆的效果好。因此为提高记忆的效果可以把要记忆的内容和自我联系起来,也可以利用自己过去的经验帮助记忆。
二、存储阶段
5.及时复习。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因此在学习一个材料后要及时进行复习。
6.经常复习。
复述是短时记忆内容进入长时记忆的基本条件,因此要对所学的内容经常进行复习。
7.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的效果,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散复习。
8.阅读与回忆交替进行。
学习到一定程度后,要尝试回忆所学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次进行学习,这样把阅读和回忆交替进行也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9.系统化复习。
同类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10.过度学习。
我们把学习一个材料刚刚达到准确背诵为止,称为100%的学习程度,超过这个程度,继续延长学习称为过度学习。
研究表明,过度学习达150%,保持的效果最佳。超过150%的学习程度,保持效果并不明显增强,且会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提取阶段
11.线索回忆。
在提取阶段,可以利用编码特异性的原则,即编码和回忆的情境(或线索)越相似,回忆效果越好。因此在提取阶段,尽量利用编码阶段建立的各种线索。如果可行,回到记的地点进行回忆,也有助于记忆。
情境依存性的记忆:指提取信息时的情境和编码时的情境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
状态依存性的记忆:指提取信息时的生理或者心理状态和编码时的状态越相似越有助于记忆的现象
PQ4R学习法
PQ4R法的取名源于学习记忆应遵循的六个步骤的英文缩写,具体内容如下。
1.预习(prepare):涉猎全章学习材料,以确定要探讨的内容的总体认识。确定作为单元来阅读的各分段,把之后的四个步骤应用在各分段上。
2.提问(question):提出有关分段的问题。把分段的标题改为适当的问句。
例如,一个分段标题是“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可改为“何谓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或“信息在人脑中的储存是如何进行的?”等。
3.阅读(read):仔细阅读各分段的内容,尝试回答自己对分段所拟定的问题。
4.复述(rehearsal):在阅读时思考内容,力图予以理解,想出一些例子,把学习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5.回忆(recall):学完一个分段后,尝试回忆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力图回答自己对本分段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能充分回忆,就重新阅读记忆或理解困难的部分。
6.复习(review):学完全部材料后,默默回忆其中的要点,再次尝试回答自己所提出的问题。